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究竟为西汉的发展带去了怎样的结果呢?西汉初年的时候,大的诸侯国内的人口数量差不多是一万户左多,小的不过五六百户。然而到了文景之世的时候,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很多流离在外的居民回到家乡,而且还有轻徭薄赋的政策,因此人口数量增长的特别的快。以至于几年之后,大的侯国之内的人口数量达到了三四万户,比之前翻了好几倍,小的候国内户口也增加了一倍之多。文景之世时,十分鼓励农业发展,对于农民的优惠更是一给再给,因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粮食的产量也增加了很多。在一段时间内,粮价爆跌,文帝采取了“贵粟”的政策,将多余的粮食收购存于库房。后据《汉书》记载,由于粮食过多,积压在粮仓之内,导致很多粮食腐烂不能够食用。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粮食的过多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汉文帝是汉高祖的第四子。在公元前196年被封为代王,前180年正式即位,是为汉文帝。在他即位后不仅自身修养极佳,穿衣朴素,并且对于国家层面励精图治,为国为民,兴修水利、废除肉刑等等为民善举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以来第一个盛世。为之后“文景之治”的盛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景帝刘启是文帝与窦氏女所生的孩子,在公元前157年继位,深受其父影响,在为期间大力推行改革,颁布“削藩策”,削弱了各诸侯势力,平定“七国之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人民有了难得的和平,经济上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生产,是文景之治发展到了历史顶点。在汉景帝之后的武帝刘彻更是在此前的基础上开创了“汉武盛世”,使当时的中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就是这样几位在“文景之治”、“汉武盛世”中统治明君背后依旧存在着帝王的手段。从古至今,新政的推行,改革的背后都是充满着腥风血雨的。一旦触及到了他人的利益,那背后免不了斗争,这时所需要的便不是仁慈,而是“六亲不认”的狠心,专属于帝王的狠心。汉景帝时期,由于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起色,国家太平了一段时间,这时便出现了敌对势力,而景帝用自己的残忍手段将这些危机一一化解,最终成就霸业。梁王刘武是西汉时期梁国的诸侯王,但是他的身份又是极其的特殊。汉文帝的继位一定程度上有着运气的成分,在吕后掌权的时候,朝廷中人心不齐,朝政混乱。吕后一死,群龙无首,汉朝大乱,一部分老臣拥立代王刘恒回京继位,而汉文帝刘恒的皇后和皇后留下的四子却先后夭折。无奈之下只得立最受宠幸的妃子窦氏为皇后,窦氏女为刘恒生下两子刘启和刘武,其中嫡长子刘启生性醇厚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汉文帝去世后却发生了变数。首先是窦皇后,她入宫之前家境贫寒,在受尽人间疾苦入宫后又阴差阳错地被派去服侍吕后。当时的吕后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耳熏目染使其对权利产生了极大的痴迷,在成为皇后之后便多次参与政事的决策。而对于两个孩子,偏爱幼子刘武,丈夫去世后大儿子的继位始终让他觉得不甘心,所以便多次与汉景帝商议立他的亲弟弟刘武为太子。汉景帝生性温和,正因如此才赢得父皇的赏识传位与他,作为二人的生母窦太后太清楚儿子的性格。在汉景帝三年,一直未立太子,窦太后乘机让刘武进宫,并且多次施加压力给景帝,此时的汉景帝终于发现自己的身边危机四伏。并且令人失望的是这都是来自于自己最亲近的人,于是这个温和的君主开启了自己的黑化之旅。汉景帝三年,由于颁布了“削藩策”,削弱了各个诸侯王的势力,引起了诸侯国极大的不满,其中以诸侯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吴王刘濞暗地里私自铸钱。煮盐贩卖谋反之心已经相当明显,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首先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不愿束手就擒联合七个诸侯王反叛作乱,史称“七国之乱”。而景帝刘启早已想好应对措施,首先用欺骗的方式腰斩了晁错,让七国诸侯王的“清君侧”师出无名。然后许诺梁王刘武兄终弟及,日后传位与他,以此让刘武与刘濞交战,在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命周亚夫为主帅发动总攻,很快就平定了七国之乱。事后,梁王刘武元气大伤,又因为“削藩策”的影响下,自己诸侯国封地被收,反倒是已经没有“外敌”的景帝全力对付自己,可怜的梁王一度被逼的躲入了长公主府,郁郁而终。次年,景帝刘启册封太子,不过人选并不是刘武,而是自己的庶长子刘荣。显然,刘武被套路的老老实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不过手刃亲兄弟看似残忍,实则也是无奈之举。考虑到梁王刘武深受母亲喜爱,自己还在为期间就考虑让弟弟替代自己,无论换做哪个皇帝都受不了这样的“危机感”。并且在推行新政的环境下,梁王本身就与自己的“削藩策”存在着利益冲突,由此间接的借刀杀人反倒是景帝一石二鸟的最好结果。清理完自己目前的所有敌人之后,汉景帝刘启的思想慢慢成熟起来,他不再是那个父亲眼中温和善良的孩子。他逐渐想明白了,自己无论处在多么太平的环境中,都潜在着对皇位虎视眈眈的人,自己若想要像父亲一样创造传奇佳话就免不了正面面对这些敌人,并且在非常时期无论对手都可以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