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视频剪辑:盘点十大掌权女子 > 第二百二十章 孙膑与范蠡

第二百二十章 孙膑与范蠡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一局先以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肯定是输了。但是第二局,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田忌获胜了。第三局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这一局,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终于赢了齐威王。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计出何人?田忌就借此机会向齐威王推荐了孙膑。齐威王在听了孙膑的兵法论述后,非常欣赏他的才能,任命孙膑为齐国的军师,孙膑也就由此开始了他的辉煌军事生涯。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军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田忌采纳了孙膑“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山东定陶的平陵。刚开始,孙膑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直到庞涓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指挥齐军直捣魏国首都河南省开封市西北的大梁,逼得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庞涓部队必经河南长垣西北的桂陵,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公元前342年,重整旗鼓的庞涓又带领10万大军,气势汹汹地进攻河南的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的计策,再次派孙膑领兵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当庞涓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想与孙膑主力决一雌雄时,孙膑避其锋芒,用增兵减灶的办法诱敌深入。庞涓挥师紧紧追赶不放。头一天,见齐军营地有10万人的饭灶;第二天,还剩5万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3万人的灶了。庞涓以为齐军胆小怯战,下令集中骑兵轻装前进,追歼齐军。孙膑在山东省莘县马陵道设下伏兵,他传令:就地伐树,将小路堵塞;另挑选路旁的一棵大树,刮去一段树皮,在树干上面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几个大字。傍晚,庞涓率领的魏军骑兵果真来到马陵道。听说前面的道路被树木塔塞,庞涓忙上前察看。朦胧间他见路旁有一大树,白茬上隐约有字,遂命人点起火把。当庞涓看清树上的那一行字时,大吃一惊,知道中了孙膑的计谋。他急令魏军后退,但为时已晚。埋伏在山林中的齐军,万箭齐发,猝不及防的魏军死伤无数。庞涓身负重伤,拔出佩剑自杀了。孙膑此役不但报了刖刑旧仇,而且名声大振。孙膑和田忌屡战屡胜,引起了时任齐国丞相邹忌的嫉妒。邹忌是古代著名的美男子,但是却心胸狭窄,他觉得自己的官位受到田忌和孙膑的威胁,所以设计除此二人。齐威王本来就对田忌手握重兵心有疑惧,听了邹忌的话,遂相信田忌有谋反的意图。于是齐威王遣使召令率兵在外的田忌回山东临淄,准备在那审问田忌。田忌在孙膑最艰难的时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长期以来,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孙膑实在不忍田忌自投罗网,就提醒田忌说,齐王一定听信了邹忌的诬陷,千万不要自己贸然回临淄。情急之下,他建议田忌率军回临淄“清君侧”,驱逐邹忌。田忌对孙膑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言听计从。他依孙膑之言,率兵攻打临淄。但邹忌也不是等闲之辈,早已作好了守城准备,田忌攻城不胜,眼见各地救援的部队纷纷赶来,也只好弃军逃亡到了湖北的楚国。孙膑应该是功成身退。隐居后病死或无疾而终。马陵之战后,孙膑去了哪里?有的传说他隐居青州。有的说他与田忌一起逃亡到楚国。作为十余年在一起互相配合、共同浴血奋战的老搭档,作为一起被削去兵权、生死相依的一对落难人,在生死关头,二人一定会共同商讨出路。田忌决不可能抛弃孙膑,独自逃走。孙膑也必定会追随田忌。根据史书《战国策·齐一·田忌亡齐而之楚章》记载:“田忌一行来到楚国”。明确记载田忌一行人被迫流亡楚国。在田忌逃亡楚国的一行人中,有没有孙膑?可能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孙膑就在这一行人中,直接就来到楚国。第二种情况是,一行人中没有孙膑。有可能田忌考虑孙膑双腿残疾,行走不便,长途逃亡有一定困难。加上当时田忌逃亡前途未卜,不知能否找到落脚之处。田忌可能首先为孙膑就近找一个安全之地,隐居下来。待田忌有了安生立命之地再把孙膑接去。田忌一行人到楚国,楚宣王接受杜赫的建议,把江南之地封给了田忌。因此,我们可以说,不管是哪种情况,是直接还是间接,孙膑也一定到了江南。孙膑墓葬地在镇江,有力地证明这个判断。孙膑后半生在江南生活。杜赫建议实际上事先取得了齐威王的同意,当田忌、孙膑出逃时,杜赫恰好在齐国。齐威王内心明白,田忌、孙膑谋反并没有直接证据,不明不白。对待这二位刚刚为齐国,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的知名人物,总不能赶尽杀绝。齐威王当时害怕的是田忌借重楚国的势力回到齐国。所以和杜赫商量,让楚国把远离齐国的一块江南之地封给田忌,等于把田忌、孙膑等流放了事。而楚宣王也不愿得罪齐国,接受杜赫从齐国带回来的这一建议。江南地域辽阔。田忌、孙膑得到的封地在江南何处呢?孙膑墓在镇江,那么,有没有可能田忌、孙膑得到的封地就是在镇江一带呢?早先,齐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齐相庆封在齐国大权独揽,庆封家族在齐国势力很大,庆封家族与其他家族发生矛盾,互相残杀,庆封失败,被迫逃亡到吴国。吴国将朱方县封给庆封,使之“富于在齐”。因为有这个先例,齐威王或者是杜赫自然就会想到这个主意。商末周初时,长江下游南侧当涂、江宁、丹徒、丹阳等地称之为朱方。朱方原本属于楚国,后吴兴起,成为吴地。越灭吴后又成为越国之地。越国在公元前412年后,发生内乱,国势大大削弱,领地面积不断缩小。相反,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向外扩张,到公元前334年,楚国基本灭掉了越国,越国王无疆被杀,越国分散为几个微不足道的小国,滨于海上,朝服于楚。楚国在向外扩张时,首先恐怕就会夺取原本属于楚国的土地。在公元前343年田忌一行人来到楚国时,越国已临近灭亡,朱方等地极有可能又属于楚地了。公元前319年,齐国政局发生变动。齐宣王已经继位。与田忌不和的政敌齐相邹忌病死,另一个政敌田婴,在接替邹忌相位后不久就辞职。田忌、孙膑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田忌回到了齐国,恢复了职务。田忌从逃亡楚国到回到齐国,前后一共在江南生活了约24年之久。孙膑有没有与田忌一起回齐国呢?一、田忌的根基在齐国,而孙膑在齐国无任何根基。二、田忌回齐国虽然恢复了名誉,恢复了职务,但没有受到重用。仅不过是体面的养老送终。孙膑再回齐国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三、据宗谱记载,孙膑有一子,名胜,字国辅,为秦将。二、孙膑有一个孙子,名盖,字光道。为秦汉中太守。说明孙膑有家室。如果孙膑到了江南,生活安定后才娶妻生子,那么,经过二十多年,在田忌回齐国时,孙膑的孙子恐怕也已出生。三、孙膑为儿子取名胜,字国辅。大概是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子长大后英勇善战,每仗必胜,辅助国家。为孙子取名盖、字光道。四、希望孙子武功盖世,道德高尚光明。从儿孙的职务看,他们都受到过孙膑的良好的教育,没有辜负孙膑的希望。孙膑在江南有家室、在楚王的照顾下,家业也不会差。在田忌回国时,孙膑已是58岁左右。作为一个步入老年的残疾人,已不太会愿意挪窝移居他乡。五、孙膑后半生在江南赋闲。孙膑到达江南时,年龄大约在34岁左右,正处于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的壮年。通过在鬼谷的理论学习和在齐国的实战实践,当时的孙膑已经十分成熟。六、从而有条件进一步整理、学习、钻研《孙子兵法》,并总结战国时期各国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创作出不朽的兵学著作《孙膑兵法》。而范蠡则不同了。中国历史的长河浩瀚多彩,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更是一个风起云涌,英才辈出的时期。在那些耀眼的群星中,只有一个人的人生最完美、最成功。他前半生从政,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为官场中人树立了一个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终的典范,被后世为官者奉为楷模;他辞官经商三度富甲天下,被历代商人尊为“商圣”,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时又散尽家财,救济苍生,后被世人奉为文财神。后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国宛地三户邑,虽出身贫寒,但从小便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关键是还有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可惜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楚国名士文种相识,结为知己后,就商量着要离开楚国,另投贤明,实现政治抱负。范蠡和文种来到越国后,深得越王重用,勾践任范蠡为大夫。勾践欲率兵攻打吴国大败后,勾践非常绝望,感觉自己再也没有翻身机会,甚至想去自杀。但范蠡对勾践说,当这个世界无人能够助你援你,任何情况下,都要忍得、容得、舍得、苦得,只有这样,才能自己救自己。更何况,越国还有我们这批忠诚贤能的人啊。从那一刻起,勾践的眼中闪出的不仅仅是感激和敬佩,而是等待复仇的怒焰。勾践听从范蠡建议,忍辱向吴国求和,则自己成为人质入吴国为仆,卧薪尝胆。而范蠡则同勾践一同入吴,在勾践身边一同吃苦,也为后来的复国出谋策划。胸怀大志的人,不管处境多么艰难,总会“忍以持志,因而砺坚”;与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势者也不会气馁。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范蠡,也不会有后来名垂史册的越王勾践了。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从不为所动。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在给吴王当了两年马夫后,勾践终于得以回国。此后,范蠡建议勾践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这样就迷惑了夫差。重视军队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经过数十年的准备,待越王复国时机到来,成功灭了吴国,洗刷会稽之辱,最终成为一方霸王。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时范蠡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局势: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本来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在帮助勾践复国后,范蠡隐退江湖,,他不利用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而是选择了当时社会地位不高的商人作为自己后半生的身份。抵达齐国的范蠡,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范蠡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范蠡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做工。而在商品销售上,范蠡采取薄利多销的手段,在专卖商品的过程中,让别人多赚,自己则日积月累,细水长流,并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随着范蠡的名声渐长,得到齐国人的赞叹,遂被齐王相中其才能,于是邀其为宰相辅佐君王治国。三年之后,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奉范蠡为神明,朝野中也是颂德声一片。范蠡明白从一介布衣升到宰相这一高位是为不易,但身居高位久受尊名,是为不祥,便挂印封金,尽散家财,分赠给好友与贫苦的百姓,随后带着妻儿飘然离开齐国,迁至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范蠡通过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纵观范蠡的一生,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从政时,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范蠡真可谓是一个宏略于胸,又悲悯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病而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