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视频剪辑:盘点十大掌权女子 > 第二百二十一章 郭子仪与李广

第二百二十一章 郭子仪与李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万事无偶然,郭子仪之所以能“功高盖主、位极人臣”且还能得以高寿善终,并不仅仅是郭子仪的命运天生好,天生才智过人,智勇双全,关键是其还有许多一般人难能有的过人品德。郭子仪的忠勇爱国可以说是完美的不能再挑剔的,以下介绍几个小故事就可见一斑:平叛“安史之乱”出师便旗开得胜的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发生不久,就立下盖世奇功,让即将颓废灭亡的唐王朝又重新站稳脚跟,趋于稳定。但当时的唐王朝皇帝唐肃宗却不是个开明皇帝,尽管其曾经在郭子仪大败叛军,凯旋归来时曾经信誓旦旦对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肃宗宠幸宦官鱼朝恩,听信其谗言,还是找理由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只是国家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河东又闹叛乱,不得已中,肃宗又不得不起用郭子仪,郭子仪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忠勇为国,又一次成功平定了叛乱。使得唐王朝又度过了一次危机。安史之乱基本平叛后,代宗即位。又因亲信程元振的谗言,暗忌宿将功大难制,罢免了郭子仪的一切兵权职务,只派他为监督修造肃宗坟墓的山陵使。可惜皇帝没有想到太平日子还没有过几天,接着就是唐朝叛将勾结吐蕃来犯,此时的唐代宗也同他的祖父唐明皇一样,离京避难到陕州。不得已,又匆匆忙忙拜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坐镇咸阳。这个时候,郭子仪因罢官回京以后,平常所带的将士,都已离散,身边只有老部下数十个骑士。他一接到诏命,只好临时凑合出发,藉民兵来补充队伍,一路南下,收集逃兵败将,加以整编,到了武关,又收编驻关防的部队凑了几千人。后来总算碰到旧日的部将张知节来迎接他,才在洛南扩大阅兵。此时的郭子仪仍然是置自身安危于不顾,临危受命,誓死为国效力,单骑见回纥,通过自己以前和回纥军合作时期树立的崇高威望,说服其反戈吐蕃,不战而屈其兵,重新又一次让回纥和唐朝联合,成功瓦解吐蕃的联合进攻企图,又是军威大震,使得吐蕃夜溃遁去,再次收复两京。郭子仪“宽仁爱民”方面也是做得非常好的。他对待士兵,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处处以身作则,做士兵的榜样。并且领兵打仗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非常不易。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在他的带动下带领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动乱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到处可见。他的宽仁史不绝书。唐朝大臣颜真卿称他“天然孝悌,宽仁无比”.史臣裴垍称他“事上诚尽,临下宽厚”。《新唐书》认为郭子仪“宽厚得人”。这确是郭子仪与其他赳赳武夫的一大区别。他宽厚待人,有长者之风,深得朝野内外乃至将士、百姓的爱戴。郭子仪在被罢去朔方节度使的兵权后,李抱真向唐代宗进言:“朔方将士思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著名的《新安吏》一诗中写道:“送行勿泣血,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

他的宽仁还表现在对兄弟民族,能平等相待,礼尚往来,不予歧视。正因为郭子仪的宽仁至诚,所以在朝野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在藩镇骄横跋扈,朝中尔虞我诈,天下纷纭离析的社会氛围中,独他能平衡制约各种政治势力,从而能有效地安邦定国,扭转乾坤,“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郭子仪的豁达慎微,表现在他顾全大局,襟怀坦白,大度宽容,大智若愚的政治家风度。郭子仪处于复杂的政治漩涡中,皇帝因他功高位显而百般猜忌,宦官因他大权在握而谗毁中伤,但他以豁达大度之心坦然处之。相州兵败,朝廷罢郭子仪兵权,他朝闻命,夕就道,毫无纤介,宦官程元振进谗离构,他不正面争执,而是将代宗所赐千余篇诏书进呈,以明心迹。宦官鱼朝恩怀恨郭子仪,派人盗发他父亲的墓茔,朝中内外恐郭子仪报复而引起变乱,但他只是向代宗说:“此天谴,非人患。”

郭子仪的这种气量和旷达精神,使他顾全了国家大局利益,并有效长期地发挥了自己的政治作用。郭子仪的豁达通过下边两个故事可以完全昭示肃宗时期,深受皇帝宠幸的宦官鱼朝恩向来总是妒忌郭子仪功高,总是不时找点麻烦,一次鱼朝恩突然邀请郭子仪去参加宴会,郭子仪手下好多人害怕鱼朝恩伺机加害于他,不同意他去赴宴,郭子仪却坦荡胸怀,只带了十几个家僮就赴宴去了。鱼朝恩很是惊奇,问道:“您怎么就带了这么几个人啊?”

郭子仪就说了一大通,串门做客,不用这么排场,否则大家以为我们互相猜忌,暗自提防对方之类的话,把大太监给感动得痛哭流涕,从此不仅不再找麻烦,而且还处处替郭子仪说话。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方镇去。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吗?”

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

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郭子仪尽管功高盖主,却从来不居功自傲,清正廉洁,严以律己,顾全大局,其感人故事让世人传为佳话。这也是其之所以一生,包括他的后人都没有遭到迫害,能够显贵而又顺遂的重要原因。郭子仪有七子八婿,均在朝内做官,一年,郭子仪70大寿,所有子女亲族都来祝贺。惟独爱子郭嗳的妻子升平公主(代宗皇帝的女儿)没来。郭嗳非常生气,认为她依仗父皇权势,蔑视老父,傲慢功臣,便打了升平公主。此事让郭子仪知道后,不容分辩绑子入宫,挥泪请罪。代宗皇帝听后说:“儿女闺中之事,何必认真计较”,子仪回到家又把儿子暴打一顿。此事已在古今传为佳话。著名传统戏曲《打金枝》便由此而来。一次,郭子仪妻子奶妈的儿子犯了军法,被手下军官处死。子仪的几个儿子都前来向他哭诉,说军官不给母亲面子。子仪听后,把儿子大骂一通:“你们只知袒护自家,却不尊重将士,把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如此下去,天下岂不大乱!”

子仪尊法护法之德昭然若示。另有一则故事,是在郭子仪的晚年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其“慎微”可见一斑,他晚年退休家居,那个时候,后来在唐史《奸臣传》上出现的宰相卢杞,还未成名。有一天,卢杞来拜访他,他正和家眷歌姬又说有笑间。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女眷,包括歌伎,一律退到大会客室的屏风后面去,一个也不准出来见客。他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们问他:“你平日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谈谈笑笑,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这样的慎重。”

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眼瞅必报。长相又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你们女人们最爱笑,没有事也笑一笑。如果看见卢杞的半边蓝脸,一定要笑,他就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没有一个活得成了!”

不久卢杞果然作了宰相,凡是过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许多都落得杀身抄家的冤报。只有对郭子仪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曲予保全,认为郭令公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郭子仪一生将忠勇爱国、宽仁爱民、豁达甚微的优秀品德诠释得非常完美,他尽管有“天下安危系一身”之功,却能够“挫其兑,解其纷”,虚怀处下,真实不虚做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由于其有这个丰厚“德善”和“德信”。所以才能在昏君主政,奸臣当道的中唐乱世时期,居然能“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郭子仪越慎微处下,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史之乱叛军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

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说起李广,人们总喜欢拿他和卫青相比。那么二人到底如何呢?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

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李广是将门出身,良家子弟,闻名军中。而卫青,身世低下,年少时候不过是一骑奴。论出身来说,卫青是大大的不如李广。征战沙场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那是真刀真枪的场面,李广未得封侯,的确有点不够幸运,这无可否认。但对比着就说卫青是“由天幸”,那哪里有每次他都能走运的道理呢?没有才能的人,总能把别人的功绩看作是幸运或者是时势使然,把别人的功绩看作是轻而易举,却不敢直面别人的才干和努力。历代外戚众多,然多纨绔子弟,无能之辈。古语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又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而无徒”,有才能的为什么不能委以重任呢?历来多数的士大夫们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外的一个极端,即所用之人非是清流不可,实在有些迂腐。试问那些夸夸其谈的清流,又有几个能建立如外戚卫、霍那样的功勋呢?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韂,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余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余粟以归。李广治军,爱士卒而松法度,治兵士甚宽,“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韂,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而程不识评论他“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卫青治军如何?通过漠北之战我们依稀可以看出端倪:“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面对匈奴主力骑兵,卫青使战车结环为阵,抵御骑兵的冲击,当大漠中刮起狂风,“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时,卫青果断命令“纵左右翼绕单于”,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单于主力,并一举将单于主力击垮。在发现“单于未昏而去”后,卫青即“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尾随追击匈奴,以致匈奴部陷入混乱十余日,右谷蠡王甚至以为单于被杀而自立。与李广相比,卫青治军法度清晰,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迂回包抄敌人,确是一位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史记中对李广征战的描写,多是其自负勇力的英雄事迹,如骑射娴熟,孤身脱险,深夜射石之类,显然,李广称的上是一位善于冲锋陷阵的勇将,却不是那种能调度从容,指挥镇定的帅才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这是除李广杀霸陵尉的另一个污点,甚至比杀霸陵尉那件事情更严重,以致李广日后也自觉这是“不当侯邪”的重要原因。为此李广还问于王朔,而王朔的回答“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更是让李广心中蒙上一层阴影卫青为人,并无飞扬的个性,为人仁爱善良,有退让的精神,“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当其与其子俱被封侯后,卫青毅然推辞。面对孤身而回的苏建,周霸劝说其杀之以立威,卫青听取了向军正闳、长史安的意见,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以卫青的身份,杀一位孤身而还的败军之将,亦不算僭越,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让皇帝来处理苏建的事情。一见小事,亦可以看出其人的性格。《史记》中还记载“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任安是司马迁的好友,那篇《报任安书》就是写给他的,作为太史公的好友,品性也大略可知一二(若道不同岂能与之谋),众人皆去何故惟独任安不肯呢?结合李敢击伤卫青而卫青却隐匿不言的事情,更可以了解到卫青为人。李广自杀的事情,从根本上说处于其作为前将军却未能正面当敌而为偏师迷路。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太史公喜欢的是信陵君一样的人物,而卫青显然不是这样的人。时代不同了,所谓的养士,虽然为太史公所崇尚,却越来越为当权者所不喜。卫青也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结合前面所述的其不擅杀将领的事情,这些实在是明哲保身之策,也是其头脑清醒之处。为功臣者,皇帝最害怕的就是他们功高震主图谋不轨,故而功臣多无善终。窦婴田汾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卫青如果“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岂不是自找麻烦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