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长风对沈璎婼不设防,万万没有想到沈璎婼在这个时候,告诉他即将初为人父的时候,算计他。 外面左等右等,眼见时间不能再耽误下去的卢炳,当下来到内院寻萧长风,见到的是谭氏:“卢侍卫,王爷忽然晕厥,王妃已经寻了郎中在看诊。”
“忽然晕厥?”
卢炳眸光微闪,他要求见萧长风。 谭氏与沈璎婼都没有阻拦,她们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陛下的人,拦着只怕会适得其反,卢炳顺利见到了躺在床榻上的萧长风,一边的郎中都经过沈璎婼的警告,不敢乱说话,只说查不出昏迷的原因。 卢炳并不是真正的卢炳,是随阿喜推骨出来的第一个人,这些年早就成为了萧长风的心腹,他大概能够猜到萧长风为何躺在这里。 沈璎婼不想萧长风搅合进去,她把人暗算了,沈羲和赢了自然皆大欢喜,若是陛下赢了,萧长风是被暗算,而不是真的判君,受到的惩处也不会致命。 可若萧长风参与进去了,无论谁胜谁负,萧长风要么性命不保,要么夫妻和离。终究沈璎婼还是对萧长风有了情,她想要一个两全其美。 沈璎婼却并不懂有些东西比性命更重要,萧长风今日不去,他就是判主,他是个忠君刻入骨子里的人,巽王府的家训亦如此,哪怕逃过一劫,这也是摧毁了萧长风的脊梁,他日后便是苟延残喘活着,亦会郁郁寡欢,死后更是无颜面对先烈。 “王妃,王爷吩咐过,凡有一口气在,属下必须带他离开王府。”
卢炳不会将自己的身份暴露给沈璎婼,沈璎婼哪怕一心向着沈氏,眼界却逊色太子妃太多。 越是到关键的时候,他越要小心谨慎。 “你敢!”
沈璎婼面色一沉。 “王妃,你何不细想,王爷为何这般叮嘱属下。”
卢炳提醒。 为何这般叮嘱? 沈璎婼一怔,旋即脸色泛白,这说明萧长风早早知道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会对他下手,可他还是没有去防备,去应对,由着她得手。 他在想什么? 是抱有最后一丝期望,她不会对他下手。 还是心中对她有了情意,非得借此死心? 沈璎婼的反应落在卢炳眼里,大概确定这夫妻二人两情相悦了,这些话其实并非萧长风叮嘱,萧长风应该知道沈璎婼会选择什么,但却觉着自己不会遭了沈璎婼暗算。 罢了罢了,终究是沈府的人,也一心向着沈府,卢炳推波助澜一把:“王爷是想,此一去若无归路,王妃日后可不用负疚亦无需……牵挂。”
说完,他上前将昏迷的萧长风搀扶走。 沈璎婼没有去阻拦,似被施了定身术,定在了原地。 不用负疚,是因他的死与她无关,她已经尽力保全他,这一条路,是他自己的选择。 无需牵挂,是因他在把后背不设防交给她,而她选择了对他下手,就再无信任可言。 滚烫的泪水,就这样奔涌而出。 沈璎婼总觉得心口密密麻麻的疼,茫茫虚虚的空。 她一直以为她对他是没有情意的,奉旨成婚,他是陛下的忠臣,她是沈氏的女郎,早晚有一日,他们会站在对立的两端。 婚后她无时无刻不在防备他,对他不过是表面上的无微不至,外人看着他们出双入对,以为他们是多么鹣鲽情深,内里她从未真的放下戒心。 不知为何,听了卢炳的话,她的心一寸寸泛着痛。 卢炳将萧长风带走,自然能够寻到医师,沈璎婼没有伤人之心,用的是迷醉的药,解除药性并不复杂,萧长风很快就苏醒过来,当下问:“什么时辰了?”
“四更天已过。”
卢炳忙道。 “走。”
萧长风顾不得还有些昏沉迷糊,大步离开了医馆,与卢炳翻身上马,带着卢炳去调集了守在城外的一万神勇军。 除了调令以外还有暗令,非得萧长风亲自出面才能将人调走,这也是为何卢炳不得不救醒萧长风的原因。 等到大军入了城门,一路杀入宫门的时候,正好遇上了萧长庚与谢韫怀。 驻守京都内的金吾卫和兵马司也混战在一起,萧长风都分不清是敌是友,萧长庚带领的不仅仅有萧长卿的人,还有昔年萧长彦留下的人,谢韫怀带领的大多是萧华雍留下的人。 个个凶狠彪悍,一时间战况十分激烈,反倒是金吾卫与兵马司的人纷纷不敌。 萧长风要带人杀入皇城救驾,萧长庚与谢韫怀知道局势已变,勤政殿内有萧长卿,而萧长卿的人也已经重新杀到二人身边,将事情大致交代,那么勤政殿尚在沈羲和掌控之中,自然是全力阻拦萧长风。 太后的人到底抵不过萧长卿、萧长彦以及萧华雍私下养出来的人,早就成了刀下亡魂,宫门已经被萧长庚与谢韫怀从太后的人手中接手。 几方人马在四门之内杀得难分难舍,不相上下。 眼见着这样杀下去,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王爷,发现密道。”
这时有穿着打扮与神勇军一致的人来禀报。 混乱的厮杀,焦灼的战况,以及满脸血污的人,一万神勇军,萧长风也不可能记得每一张脸,眼前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神勇,是有人换上了牺牲的神勇军衣裳。 密道,是前两日陛下刚刚传信给了萧长风提及的,只是陛下知晓的时间太短,只知道宫中有密道,尚未摸到密道出入口在何处。 方才入城集结神勇军时,这是一份密令以纸条的方式传给了神勇军地位较高的军官。 萧长风不疑有他,当下带着小部分人撤离,萧长庚见状接到卢炳的暗示,要突围拦截。 一番血战,萧长风是好不容易才在神勇军的掩护下,带着卢炳以及两位亲信和发现密道来禀的人冲向密道。 “儿让长嫂将密道之事告知薛公,再由薛公之口传递陛下,就是为了等这一步棋。”
外面的战况,沈羲和未曾亲眼所见,但却能每一步都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