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琼音缭绕 > 第19章 红薯配戏

第19章 红薯配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九九六年,大暑。  黄思梅拍了拍满是雪花的电视机,重新调整了一下机顶盒的天线。  画面渐渐清晰后,新闻联播里,正播报着新闻:“‘十亿人民九亿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叫卖方式如何成为一道独特风景?BJ通往QHD的火车途经一个叫‘墙子路’的小站,当地村民举杆叫卖,向旅客推销土特产……”  看着电视上“土特产叫卖”的新闻,黄思梅思绪万千,想起了张沈年寄回来的“新鲜吃食”——改良木薯和红薯。  如今市场经济大潮翻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后,最先想满足、也最容易满足的,无疑就是“口腹之欲”。  这原本用于果腹的红薯,是否也有新的思路:比如,除了基本的果腹之外,是否还能做成其他可口的小点心?比如这细嫩的菜叶,是否有新的吃法?等等。  别的不说,就第三市场的客户需求,在黄东华开创了品质销售先河后,也水涨船高:他们常常会问,是否有新的土货品类?土货的的新鲜度、口味感是否更好?  黄思梅看着电视上的新闻,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大胆的创新想法:既然靠山山跑、靠海海枯,那么不如自给自足、创新致胜?  说干就干,黄思梅快速找来报纸,看了各色各样的小吃制作方法,又走街串巷,到东方渔港和新街、八所村等各地,问询大家对吃食的偏好。  不得不说,高手在民间!  黄思梅不过跑了几日,就得了不少的好点子:糕点类可做薯片、薯条、红薯水晶卷、红薯丸子、鸡蛋红薯球/红薯饼……干货类红薯磨粉加淀粉鸡蛋可制作成红薯粉条、蒸熟切条晾干可做红薯干……至于红薯叶,加入东方特色虾酱是一道口味别致的新菜肴,就算是普通是蒜炒,味道也极好。  有了这些好点子,黄思梅对于开荒种薯,更多了几分信心。  蒙华香听完儿媳的规划,当下眼泪汪汪:“你这是打算弃琼剧改下海?又是继续拓荒种地,又是各种小吃,你到底安的什么心?”

见黄思梅不搭腔,蒙华香哇的一声哭出来:“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我不同意你这么糟践琼剧它!我们虽然是下三滥,但这些孩子们,哪一个不是从小娇养着长大,如今你让他们下地种田,又是做小吃,这是逼良为娼!这是要逼死他们哇!我死了,怎么给母亲交代哇?!”

黄思梅给蒙华香轻轻顺着背,以戏动情,吟唱着谆谆诱导道:“阿妈在上且听侬唱,扩大开荒只为琼剧未来;小吃点心引四方客来,稳住茶楼琼剧才绵长;土货进城来得艰难,功亏一篑实在不甘。琼剧是咱立身之本,媳妇真敢贸然忘本?只是无奈遭此祸灾,暂渡难关唯此一桩。阿姐莫要老心伤肝,媳妇定护琼剧周圆!”

黄思梅知道,蒙华香的逆鳞只有一个:不论做什么,首要的就是守住剧团、保住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  这一条,也是黄思梅铭刻进血液里的信条——传承琼剧文化,永远是终极目的!  蒙华香虽然心有愤懑,但如今看着儿媳百日百般操劳,夜里扔改编剧本,的确心中有琼剧,又看到她被俄贤村村民如此磋磨,心有不忍。  最后,蒙华香还是选择了退让:“开荒做小吃都可以,但是东方茶楼的琼剧戏台,必须保证原来的演出频率!琼剧,绝不能在我这里断了传承和延续!”

黄思梅喜笑颜开:“阿妈你请放心,我呀不会打无准备的仗!我想过了,每一道小吃,我都给它编成一个折子戏!这样一来,茶楼每上一个新品,当天就能演出折子戏……”  “你又不是孙悟空还能变猴子,一个人要做这么多事情,你忙得过来吗你?”

黄思梅脱口而出:“阿妈你别慌,实在忙不过来,我就先雇临时工,你看我们之前茶楼,不就是请的菜市场早餐点的大姐帮忙吗?”

没等她讲完,蒙华香拧眉沉声道:“如今俄贤村这些忘恩负义的东西,都把你当成了瘟神,你确定能请得到人?到时候可别自己掉坑了!”

愣了愣,黄思梅微微抬了抬下巴:“俄贤村请不到,就十里八乡去看,总能请到的。”

她已经盘算过:黎锦工作室织娘的家里人,还能吸纳一波!  张沈年出海后,织娘们的双面绣黎锦服装走俏海外,她们的收入随着涨了不少,如今很多织娘已经成了家里创收的主力。加上孩子在东方幼儿园养得白白胖胖,如今她们在家里,可是挺直了脊梁。  在这样的背景下,织娘们家里人都对东方琼剧团感恩有加。  所以,雇工不难。  难的是,怎么真正帮助这些家庭,富裕起来。  长长地吐了一口浊气,黄思梅转身,坚定地看着白茫茫的荒地:“阿妈!市场经济,是供需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支付村民们足够的费用,然后让他们付出满足我们需求的劳动……”  蒙华香不懂市场经济,也不理解黄思梅和张沈年,但是此时此刻,她看着儿媳,落日斜阳洒落在她身上,如同笼罩一层金光,她整个人的微笑柔和而温暖,仿佛能抵挡世间万般苍茫。  立在一旁,蒙华香心中陡然升起一阵奇异的感动,那种感觉,似悲似喜,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凉,眼前的儿媳,似乎逐渐变成一团模糊渐渐消失,又渐渐凝成眼前的真实。眼前的黄思梅,还是那个她,却仿佛脱胎换骨。  骤然间,蒙华香只觉心中陡添许多岁月,苍茫而荒凉,却又莫名充满力量。  也许,她们都在向过去告别,也在时代匆匆的步履中重获新生!  伸出双手,她难得主动,拥抱了黄思梅,拍拍她单薄的后背:“沈年这猴孙崽,命好!我,也命好!”

黄思梅被她逗乐,哈哈大笑:“我们都命好!”

*  黄思梅培育的第一批粉薯和木薯,上市就得到了茶楼茶客的好评。  因为红薯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主食”,如今经济条件好了,人们忆苦思甜,总会想再尝尝它的味道。  而茶楼的红薯,并非直接蒸熟上桌,而是被制作成了各色小吃,并加了朗朗上口的琼剧小曲,红薯配戏,好吃又好听。  做薯球时,讲一段少年将军离家上战场、母亲殷殷寄语的传奇折子戏。  “薯球薯球圆又圆,侬食入口长相思。哪怕关山千里远,两地明月一样圆。薯球薯球圆又圆,阿哥带上离乡里。沙场立功传捷报,平安归来慰亲慈。薯球薯球圆又圆,孩儿带上好充饥。英勇杀敌不畏惧,睡眠不可误战机。语重心长慈母意,孩子需记在心里。任凭征途多荆棘,勇往直前志不移。抖擞精神投军去,功成之后即回里。”

做薯丸时,唱一场送福赶考,妻子细细叮嘱的折子戏。  “夜织夫君身上衣,无心欣赏月儿圆;点点滴滴爱情泪,丝丝线线入布机。夫君天明赶考去,难分难舍月圆时。夫君天明赶考去,月夜入厨备干粮。每逢过节度新年,奴家为你做丸子。待等金榜题名时,凯旋归来庆团圆。夫君喂,临别嘱咐应谨记,千万不学世美他。报国存大志,功成须回里。不求紫龙衣,不为利禄迷。”

做薯条时,讲一个久别重逢骨肉亲的传奇折子戏。  “一声亲娘响如雷,一股热流入心扉;一见娇儿膝下跪,一阵喜来一阵悲;一包薯条手中捧,一段往事阵阵回。十八年,千里寻儿心力瘁,十八年,牵肠挂肚盼儿归,十八年,寻遍了穷山恶水,十八年,声都喊哑总未遂,老天开眼来告慰,今日见儿泪纷飞。  为娘我,十月怀胎将你养,辛勤抚育十二冬。娘望你,像椰树正直挺拔,为人处世正正堂堂;娘望你,像椰树经风历雨,心中有爱志在四方。谁料到,一场天灾遭劫难,实可怜,夫妻母子背井离乡。十八年,苦难重重空悲叹,亲情天伦心中藏。今朝重逢万般喜,往日愁怀烟消散。”

……  这红薯,大家饥荒年代,煮熟就往肚中吞,自然吃不出来什么美感。  生活好转后,甚至有人把它当成了养猪的粗糙粮食。  再后来,因为张沈年到三亚摆摊,看到三亚当地冬季有人推着大铁桶卖烤地瓜,想到把俄贤村的红薯送到了三亚,没想到一炮而红。  但自那以后,红薯好像也就定格在冬日“土货进城”卖去三亚,它的食用方法,也不过是多了一个“烤”:俄贤村土生土长的红薯,个头大、甜度高,冬天火箱里一烤,滋滋冒油、入口甜糯,因此深受烤地瓜小推车摊主的喜欢。  但有一点,三亚夏长冬短,这类地瓜基本大批量售卖时间,只有商贩走街串巷最频繁的冬季。而家里蒸煮出来的大地瓜,口感也不如烤火箱出来的甜糯,所以,丢了菜市场家庭零售的份额。  张沈年送回来的薯种,粉糯香甜,既有绵密的粉状颗粒感,又保留了大红薯的甜甘,不但一年四季都能进烤火箱售卖,而且还能满足家庭需求。  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了黄思梅搭配的健康“食疗方”,配上琼剧小曲,仅在茶楼一项,红薯带来的流水,就让茶楼营收节节升高。  蒙华香听得一愣一愣的,她不太懂什么市场,更不懂家庭和商贩需求的不同,甚至于,对儿媳这种“琼剧小曲卖货”的思路有些难以苟同,但是眼前的销售收入,又让她说不出反对的话来.  憋了两个月,想着看黄思梅长教训的蒙华香,最后只能在儿媳开口闭口“市场经济好”的发言中,抱着孙女,喃喃道:“我看都被阿年这个猴孙崽带坏了!开口市场闭口需求,哼!我老了,管不动你们了,你就折腾吧!”

黄思梅只读到初中毕业,文化不高,但天天被张沈年带着看新闻联播,学了不少东西,她现在深深地知道:“市场经济”大潮下,人民生活水平已经逐步上涨,对美好事物、尤其是食物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她要做的,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为人民群众找到更多美好的食物,同时,用琼剧唱出来的小曲,留下这些美好食物的美好记忆!  *  一九九六年,立秋。  初试牛刀后,黄思梅坚定了大规模种植两个新薯种的信心。  选定良辰吉日锣鼓一敲,鞭炮一放,琼剧团再次扩大开荒。  为了庆祝剧团再次开荒,黄思梅还写了一段开幕词。  “鞭炮声声喜洋洋,剧团庆贺锣鼓响。  开荒种地图自强,剧团有福齐共享。  前途光明喜若狂,勤劳实干备行装。  小乳猪,嘉积鸭,皮薄肉嫩最营养,快快把它抓入竹笼;  东山羊,和乐蟹,山珍海味名远扬,咱们将来一个个尝;  荔枝红,龙眼熟,再采芒果鲜甜橙,到时摘下装满箩筐;  咱家乡,土特产,样样冒尖个个香,管你吃到肚子饱饱。  美好生活胜利在望,撸起袖子加油大干!  劳动致富心中欢畅,实现小康指日可待!”

这段小调,歌词简单易懂、朗朗上口;曲调选用琼剧通天韵脚,剧团几乎人人一听就会唱。  鞭炮声声中,大家挥舞着手中的锄头、钉耙,唱着小调,无比开怀。  仿佛他们不是去下地种红薯,而是在戏台上,演练一场农田戏一般。  蒙华香看着剧团一张张真挚而诚恳的脸,忍不住抹了好几把眼泪。  张文倩站在奶奶身边,跟着哼唱小调:“美好生活胜利在望,撸起袖子加油大干!劳动致富心中欢畅,实现小康指日可待!奶奶,奶奶,小康之后,我要天天吃山羊!”

众人被她奶声奶气的声音逗乐,哄笑中文书忍不住逗她:“小山羊,和乐蟹,皮皮虾,都给咱倩倩安排上!”

众人哄堂大笑,在笑声中,一行步入了开荒场。  看到东方琼剧团这么大的阵仗,俄贤村村民磕着瓜子,各种对琼剧团冷嘲热讽。  “没了咱们供货,琼剧团这回可是黔驴技穷了!都自己上赶着开荒了!”

“就他们那手不能提、肩不能担的样子,还妄想把荒地开出来,真是痴人说梦!”

“要我说,琼剧团早晚得倒闭,就靠那个破茶楼,能撑到什么时候?!”

“咱们呀,幸好早改弦更张跟了李老板、林老板,这要是跟着琼剧团,估计也得再去开荒!”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