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失败的穿越客 > 0007黎明被俘

0007黎明被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两个东昌府逃难到流民,一个军余流民,都是生活无着的赤贫人群,一旦吃饱肚子喝足汤水,很快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起来,起来了。”

“快起来跟我们走。”

“起来,背着东西跟我们走。”

随着喊叫声,屁股腰身挨了轻重不一的脚踢手打!手打的有腰刀刀背和枪杆打的;不很疼,但足以让人立即跳起来!

原来是崂山的豪杰下山打粮了,回程需要人力帮忙,这些忙是义务帮忙性质的,干好没有奖励,干不好性命不保。

天色即将黎明,庙门外放到地上的包裹一个最多三五十斤,就是说不超过五十斤,也不少于三十斤一个包裹。身体健康的人能轻松地拿走不耽误跑路。

黄二柱子仔细看一下包裹品种,虽然有外包装,看形状能清楚的知道:有布匹类、食品类、器物类几种!

随着大队人马开展朝着崂山方向的小路,背起包裹的三个人,一前一后的走着。

老林老汉背的有四十多五十斤样子的粮食,颗粒状松散的物品,比重不小,随着包裹的形状能自由变化,看颗粒大小不是小米就是麦子。

小林山子背的是一包裹布皮,看外形是四匹布,看重量应该是棉布,绸缎较轻,长条圆滚滚的软和的物品,因该是四匹棉布。

黄二柱子背的是铁器,可能是把人家的厨房都收走了叮当作响,外形看出来是一口铁锅和其他的物品!

轻轻的海风吹着海风,山道边的青草树木的叶子,闪着晶莹的露珠,很快打湿了所有人的衣衫裤腿鞋子!

“劳山”二字最早出自《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郑笺云:“劳劳,广阔”。但对“劳山”的解释也不尽一致。

一说该山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

二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考证,秦始皇到崂山时,劳民伤财,因此称为“劳山”。 《后汉书·逄萌传》、《魏书·释老志》、《魏书·高祖纪》、南朝梁弘景《名医别录》、唐《元和郡县志》、《齐乘》、清《一统志》沿用“劳山”。

“不其山”出自《汉书·武帝纪》。根据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王献唐在该山北部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远古时期该山北部生活着“不族”和“其族”两个部落,地以族为名,山也以族为名,称不其山。《三国志·崔琰传》沿用“不其山”。

“劳盛山”出自东汉王充《论衡》。南北朝《四极明科》、未《太平寰宁记》、顾炎武《劳山考》沿用“劳盛山”。“牢山”出自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晋法显《佛国记》。一是源于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驱之不动,为牢固之山,故称“牢山”。另一说法,中国古代星象学中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有一种对应的联系,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与此山相对,故以“牢山”名之。《魏书·地形志》、《新唐书·姜抚传》、《宋史·甄栖真传》、《金史·地理志》、《元史·释老志》、元《齐乘》沿用“牢山”。“崂山” 最早见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南史·明僧绍传》。

明末黄宗昌修《崂山志》后,“崂山”一名逐渐被采用,。《神农百草》、《本草围经》沿用“崂山”,清黄宗昌修《崂山志》以后至今使用“崂山”。

“大劳山和小劳山”出自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684年)唐李贤《后汉书注》,书中把该山北部的一部分称为“大劳山”,把该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称为“小劳山”,又简称为“二劳山”。唐杜佑《通典》沿用“大劳山和小劳山”。“辅唐山”出自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牛素《纪闻》,是唐玄宗时所改,时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宠,南岳道士李华周恐玄宗贪恋世间乐事不再修道,于是劝王出京,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炼丹的请求,玄宗准许,并改“牢山”为“辅唐山”。《太平广记》沿用“辅唐山”。“牢盛山”出自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平寰宇记》。

金大安元年(1209年)邱处机始用“鳌山”,仅见于元、明两代的碑记。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邱处机到崂山后,见崂山背负平川,面对大海,形同巨鳌雄踞于东海万里碧波之上,遂作诗:“崂山本即是鳖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

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为国师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众道奉师之意,称此山为“鳌山”。综上,该山本名应为“劳”或“崂”,汉代称“不其”,晋及南北朝称“牢”,唐代又有“大劳、小劳”和“辅唐”之称,明、清两代以“劳”、“崂”为主,“牢”、“鳌”兼而用之,至近代才专用“崂”字。

以上是山东崂山名字的由来!下边说一下崂山的地质构造和山峰支脉:

崂山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

山区地质构造分三类:华夏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

东西向构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主要山脉崂山按其山脉的自然走向,可分为4个支脉。

崂山按其山脉的自然走向,可分为4个支脉。

巨峰支脉包括巨峰干脊主体和东流水直插黄海诸山,最高峰为巨峰,位于山区东部,海拔1132.7米;三标山支脉包括石人河以西和白沙河以北的诸山,主峰为三标山,位于山区西北部,海拔683米;石门山支脉包括白沙河以南和张村以北的诸山,主峰为石门山,位于山区西部,海拔570米;

午山支脉包括张村河以南和黄海北岸的诸山,主峰为午山,位于山区西南部,海拔398.3米。崂山之余脉,北至即墨区,西抵胶州湾畔,西南延伸到青岛市区。巨峰为崂山的主体,支脉四出,分东北、东、东南、南、西五个小分支。

三标山支脉:三标山俗称标山,为崂山向西北延伸的一大支脉,分干脊、东北、西南三个分支。

石门山支脉以巨峰西支的茶涧为界,分南北两支。茶涧北支,北行至观崂石屋又分南、北两支。南支在南九河以西、张村河以东与南,即午山支脉;北支东起北九水,西至柳树台北流水,至峪夼约10公里,其间以钜山为最高,海拔600米以上的有芙蓉峰、花花浪子诸峰。以峪夼为界,向西分出南、中、北三条支脉,统称石门山支脉。

午山支脉在崂山区的西南部。由观崂石屋向南西下,有磨石屋、松山、小崂顶、烟台顶,南九水河以西和张村河东南,有鲁度山、莲花山、平顶山等,迤西为午山、石老人,又西断而复起为浮山,北去为错埠岭、大山、孤山、四方岭,西南去为湛山、太平山、信号山,尽处为团岛。

崂山的气候特点也很有特点,崂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的特点。

由于崂山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崂山因受海洋影响,加之地形复杂,东部山区降水较多,空气湿润,小气候区明显,太清宫附近被誉为“小江南”,巨峰北则名为“小关东”,中部低山和丘陵区降水适中,形成半湿润温和区。

崂山四季分明,特征突出。崂山地处季风气候区,受海洋影响,温度适中,冬暖夏凉,年振幅和昼夜温差较小。崂山境内的降水量随季节而变化。境内月降水量振幅较大,春旱,夏雨集中,秋不稳定,冬季最少。历年平均降水为84.3天。崂山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中旬。无霜期累年平均为179天。崂山于11月至翌年3月多北和西北风,4~8月多南和东南风,9~10月北风和南风风势基本相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