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傅大炮传奇 > 第61章 傅斯年的“哭谏”

第61章 傅斯年的“哭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民国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话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去演义,但至少表明,胡适的朋友很多,是的,胡适的朋友很多。

而在胡适众多的朋友中,可以肯定的说,胡适最看重的还是傅斯年。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急需争取欧美国际援助。但不管驻英、法大使多么优秀,做了多少工作,只要向英、法提出,英、法都会提出要中国首先争取美国这么做,要“平行一致行动”。从长远看,必须着重发展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才能获得更广泛的国际援助。

基于这样的现实与考虑,必须加强对美的外交工作。派谁?蒋介石首先想到了胡适。

一方面,鉴于胡适在知识分子中的威望。另一方面,胡适在美国有那么多老师、同学、朋友,在美国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是胡适善于演讲,在他理性而又通俗易懂的演讲中,自有一种逻辑的感染力深深地令人折服。凭他的能力,在美国各界是应该能够获得对中国抗战理解、同情和支持的。

而派胡适赴美,更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他主张公开的外交,以期获得国人的理解,从而唤醒民众。胡适认为中日之战必不是孤零零的中日之战,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日本侵略与欧美产生的“利益上的冲突”,将之引导成对日本的“国际大劫”。他后来将之凝聚成“苦撑待变”四个字,随之被国民政府接了过去,变成了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

可是,胡适却拒绝领命:“战事吃紧,我要留在南京,我愿与南京共存亡!”

话是这么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无从政经验,对自己没有信心。毁了自己的名声还是小事,耽误了国家大事,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很多的朋友听说此事后都来劝说胡适,国难当头,国家需要不应有推辞,但是,胡适一直在犹豫不决中。

关键的时候,傅斯年向胡适进行了一番“哭谏”,最终使胡适下定决心,也就是说,是傅斯年的哭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胡适在 1942年移交大使事务时,给王世杰等人的信中回忆这段往事说:“孟真的一哭,我至今不曾忘记。”

“但最后的原因是廿六年九月一夜在中英文化协会宿舍孟真的一哭。”

傅斯年为什么这样不遗余力的“哭谏”胡适使美?是因为他知道,没有谁比胡适更适合这个角色。因为在用人上,傅斯年有独到的眼光。

傅斯年的眼光不错,虽然,胡适没有从政经历,他只是个书生,但此时此刻,需要的正是胡适这样的书生。

他上任后,便在美国各界积极奔走,举行各种演讲和展览会,以大量详实的资料,揭露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滔天罪行。

胡适英文功底深厚,加上才华横溢,因此在美国各地的巡回宣传活动大获成功,让越来越多的美国政要和民众开始关注远东发生的这场战争。

有一个小故事,或许是对胡适演讲的最高奖赏。

1938年2月5日,这天,胡适又和往常一样,在一处演讲,当他演讲完正从楼梯走下准备离开时,一名穿着白衣的美国杂役拦住了他,他于是便微笑着,亲切地和对方打了招呼。

原本胡适以为,这名美国杂役就是久仰他的大名才拦住他而已,可没想到,打完招呼后,对方竟然从口袋里掏出了三块银圆,递到胡适手上说:“这三块银圆,捐给中国,因为中国抗战太艰难了……”

胡适在使美期间,曾经和陈光甫一起,努力促成美国政府给予我国2500万美元的第一次借款,即“桐油借款”。这数目不算大,但在当时却是国际间相当大的一笔贷款了,而对于当时万分困难的国民政府,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对我国的士气民心也起了相当的鼓舞作用。

那时的美国政府,受中立法案的限制,我国原任驻美的王正廷大使,曾多次向美交涉借款,迄无成就;而胡适任大使短期内便告成功。能够想到他付出了他何等艰难的努力,也可见美国政府对这位“书生大使”是何等的尊重。

桐油借款之后,国民政府指示胡适和陈光甫继续在美国寻求更多的援助。陈光甫发现美国对锡的需求十分迫切,于是提出中国用锡矿为抵押申请贷款。

这次借款更加艰难,美国总统罗斯福接见胡适时,胡恳求总统“请美国再打一强心针,作二次之借款”。此后与陈光甫一起,为借款事几次去见罗斯福总统。

”不久美方同意再次贷款中国两千万美元。此后,美国又主动向中国提供了七千五百万美元的另两笔贷款。

“桐油”、“滇锡”,连续获得的几笔的美国贷款,对于中国危殆中的抗战局势,无疑是雪中炭、及时雨。后来,胡适还与宋子文合作,促成美国向中国贷款一亿美元。

毫无疑问,除了缓解民国政府的财政危机外,美国给予中国的贷款还有另外的意义,就是恶化美日关系。事实也正是这样,日本为了报复美国对中国的支持,日军向在华的美国人发泄不满,占其租界,轰炸其在华商埠企业。对此,美国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交涉和抗议,可是,正在嚣张势头上的日本政府,却置若罔闻,恣行无忌。

1939年7月26日,美国政府忍无可忍之下,宣布废止“美日商约”。

胡适得此消息后,特别兴奋,觉得打了个大胜仗。

日本政坛上也不全是狂妄之徒,有些理性的人还是有的。针对胡适在美国的宣传攻势和巨大成功,日本外务省特地派出了他们的“王牌大使”——野村吉三郎、来栖三郎,还有文学家鹤见佑辅、经济学家石井菊次郎、雄辩家松冈洋石,来跟胡适进行全面对抗。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做软的和硬的两手准备,先软后硬。软的就是利用美国的中立法,通过谈判,签订类似于和平协议之类的东西。如果软的不行,就来硬的,逼迫美国就范。

日本的这两个“王牌大使”都是军人出身,野村吉三郎甚至还在上海被抗日志士炸瞎了一只眼睛,这两只“三郎”很狡猾,也很阴险,他们利用很多美国人害怕卷入战争的心态,到处欺骗美说,日本绝不会侵害美国在远东的利益。但实际上,在他们来美之际,日本的庞大混合舰队已经秘密集结,准备一旦谈判失败,就对美国发起突然袭击!

美国妥协势力在日本人的欺骗下,终于占了上风。1941年9月24日,美国国务卿赫尔约见胡适,面带愧意地给胡适看了一份协议草案,这是美国和日本准备签订的妥协性协定。

胡适看后,顿时感到中国被无情地出卖了,一向温婉谦和的胡适竟然像一头雄狮那样勃然大怒!事后,赫尔在笔记中记录道:“这个小个子的中国人,愤怒得浑身颤抖,如果不是他那深厚的文学家的素养最后拦住他一把,我恐怕早已挨上他两记响亮的耳光了。”

胡适没有气馁,决定进行“最后十分钟的战斗”,直接约见罗斯福,痛陈日本人的阴险毒辣。罗斯福总统虽然从内心是希望站在反法西斯一方的,但是无奈美国国内的妥协势力太大,他也无能为力。

美国毕竟是民主国家,即便是总统制,总统也不能过分行使自己的权力。

胡适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又积极联络英国大使,直接与英国首相丘吉尔沟通。

丘吉尔作为英国战时首相,比美国人更清醒地知道日本对英国在远东太平洋的威胁有多大。关键时刻,丘吉尔亲自与罗斯福沟通,提醒他说,一旦中国垮掉,日本完全可能立即投入上百个师团,迅速拿下英美在远东太平洋的所有殖民地。

有了丘吉尔的支持,罗斯福也有了更大的底气,最终否决了与日本的那份妥协协定,

否决了与日本的那份妥协协定后,罗斯福很快约见胡适,说美国将更多地支援中国。同时,罗斯福在这次会见中,强烈地预感到:“日本极有可能就在这之后几天,在某个地方对美国发起进攻。”

不过,此时罗斯福没有想到会是珍珠港,觉得可能是菲律宾或者关岛。

日本东条内阁成立,派野村、来栖赴美国,以继续日美谈判遮人耳目,实则掩盖其对美作战的准备。这期间,胡适多次拜访罗斯福,坦诚地与之交流远东局势发展的信息。

12月7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将要发生的当日,胡适正在纽约演说,罗斯福打来电话,约他在白宫相见。来到白宫,罗斯福开门见山地说:“胡适,那两个家伙(指野村、来栖)方才离开这里,我把不能妥协的话坚定地告诉他们了,你可即刻电告蒋委员长,太平洋上随时有发生战事的可能。”

罗斯福的预感很灵验。目空一切的日本军国主义者,见软的不行,就在这一天,日本出动6艘航母、14艘军舰、441架飞机,对美国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给美国海军沉重打击,造成了空前的损失。但是,他们的胜利只是暂时,因为他们此举,唤醒了大洋彼岸的雄狮,也敲响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丧钟。

离开白宫,胡适刚到使馆,便又接到罗斯福的电话:“胡适,方才接到报告,日本海空军已在猛烈袭击珍珠港。”

次日,日本对英、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著名的反战派人士查理毕尔说,美日之间的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是,罗斯福为了维护资本家在亚洲的利益,不幸上了那位颇为干练的中国大使胡适的圈套。

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胡适之功,这肯定是谈不上的,但胡适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可以说胡适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傅斯年的“哭谏”也功不可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