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万达集团刚刚成立没几年,尚处于发展初期,全国上下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人们开始对“万达”熟记于心,是源自万达建立的大连万达足球俱乐部。万达足球俱乐部,既让外界开始熟知万达,也让万达集团的品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或许有人会发出疑问,王健林不好好搞地产,缘何会建立足球俱乐部?而这一足球俱乐部的建立,究竟是足球改革的试验田,还是万达的华丽转身呢?1992年,***的南方讲话让各行各业开始紧跟形势谋求改革。同年6月,中国足协在北京西郊红山口召开大会,将“改革”提到了台面上,决定把足球这项世界上职业化运作最为成熟的项目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中国足球开始转型。在此之后,中国足球开始摸索着从专业足球向职业足球的转变。“红山口会议”,被认为是中国足球体制转型的起点。在中国,大连人民对足球的热爱有目共睹。这座城市,曾贡献了最多的国脚,可以说大连是国足选才的仓库,国足踢得不好,大连的国脚们首先被指责。改革的信号,让喜欢足球的大连人闻风而动,脱离专业队体制,也让地方足协开始摸索成立俱乐部的可能性。早在1991年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上,原著名国脚、中国足协副**、大连市体委主任盖增圣,就在小组发言中提出了成立“足球特区”的设想,这得到了当时分管体育的市领导的支持。国奥兵败吉隆坡两个月后,大连市体委正式向国家体委提交办足球特区的报告。5月8日,体委即批文,同意大连成立足球特区。足球特区落户大连,这在大连人看来毫不意外,他们爱球、会踢球的特点早已全国闻名。就像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袁伟民说的:大连足球运动水平高、群众基础好,像大连这样条件的,全国不多。足球特区成立后的第一项举措是发行足球彩票。1992年7月4日,为预测7月19日、26日举行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A、B两组共18场比赛结果而发行的100万张彩票,很快在大连售空。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在考察大连时说,办特区,并不是要给足球吃偏食、开小灶,而是要给足球“断奶”。袁伟民的说法则更直接:如果靠上面给政策,给多少钱办多少事,那还搞什么特区?按照盖增圣的设想,建设足球特区不能分批进行,时不我待,要盖房、装修一起搞。地产商出身的王健林显然深谙此道,一直与体委保持良好关系的他无疑看到了自己的机会。他所掌握的资本正是办足球特区最需要的,而俱乐部建制、企业成为主体、媒体转播时对企业品牌的扩大宣传,都是万达在扩展中可以仰仗的平台。就这样,400万元的赞助,让万达成为大连体委在筹备成立足球俱乐部时首先考虑的合作伙伴。万达并不是第一个入驻大连职业足球的企业。1992年7月3日,经大连市政府批准,中国足球历史上首个职业足球俱乐部——大连足球俱乐部成立。从1992年到1993年,华录集团成为俱乐部的赞助商,球队也被冠名为大连华录队。成立俱乐部,显示出了万达对足球的强大野心,在这方面,其准备得更精密,也更有诚意,他们积极地与大连体委接洽。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万达和大连体委第一次接触时,大连队派出的朱可冬与当时万达派出的办公室主任范垂军是战友。这无疑加速了双方的信任。第二次碰面,大连队派出有“足球活字典”之称的朱元宝与万达联系,朱元宝是个老球迷,他一心想找一位真正懂球并且能对大连足球出钱出力的人,王健林很合他的胃口。之后,大连队派出大连市足球协会常务副**王克民与万达进行交涉,当时王健林正在外地,交涉的事就委托给了时任万达总经理的冷传金。冷传金十分善谈,很快与王克民敲定合作。根据《中国足球俱乐部内幕》一书记录,1994年刚开始举办联赛时,大连队一度遇冷,时任市长亲自决定,由万达集团接下大连队。市长这一决定,给大连队带来了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