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
听到朱成的话,朱元璋一头雾水,什么叫不进行科举改革,而是在科举基础上增添一点? 增添什么? 不过虽然一头雾水,但朱元璋从朱成的表情上也是明白,后者可能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于是老朱不由得屏息凝神,坐姿都不由得微微前倾,生怕错过朱成接下来要说的任何一个字。 “很简单,其实我觉得八股取士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在分配官职时,有一点点小瑕疵。”
朱成打了个响指,看着朱元璋四人反问道。 “你们可知道,现在的官职分配机制,是怎么样的?”
“补缺。”
朱元璋果断的回答。 ——这个他可是太清楚了。 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由朱元璋亲自分配官职,而分配到什么地方。 则是看空缺。 “这就是问题所在。”
朱成一拍手。 “你觉得一个人进可以吏、户、礼、兵、刑、工四部任职;退可以在各州府担任地方官吏。”
“这样合理吗?”
“不合理。”
朱成自问自答。 这短短的两句话,也是让朱元璋四人察觉到问题的所在。 是啊。 非常不合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这世界上,全才少之又少。 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逮住一个状元,也不进行细分,就看哪个地方缺人,然后把状元塞进哪里。 真的合理吗? “我建议,八股取士不要改,依旧是八股取士,在朝为官者,必须要通过八股取士。”
“但是难度和深度,可以稍微降低一些。”
“那些过分讲究‘风雅’、‘韵味’的诗经,可以减少一些,蕴含大道理的诸如礼记、春秋,增加比重。”
“然后再设置一种考试——专业技能考试。”
“考试等级分为甲乙丙,考试科目涵盖各种专业技能,包括但不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礼仪课程、法学、建筑学等等……” “通过八股取士后,如果再有专业技能考试的证书,才可以根据专业,分配官职。”
“这样就合理的多。”
“……” 听到朱成所言,朱元璋四人便是更进一步的理解了,虽然什么‘人力资源管理’之类的词语,朱元璋四人有些听不明白。 但大抵的意思。 并不难以理解。 那就是另外增设一门考试,对专业知识的考试。 想要为官? 相应的学识,总要掌握一些吧。 工部为官? 好啊。 先把建筑师证考一下。 其余官职。 亦是如此。 “可是,这些专业考试,又如何来筹备?最起码需要相应的书籍来给大众阅读吧?”
朱元璋突然问道。 考试。 总得有个范围。 而且对于正常人来说,需要先通过范围进行学习,也就是说,要有教材。 教材从哪儿来? “这就和我无关了。”
朱成耸了耸肩。 “反正咱们在这里说一说,也不过是痛快痛快嘴,父皇未必会真的同意这番大刀阔斧的改革。”
“虽然我觉得,这改革很有必要。”
“的确有必要……” 朱元璋喃喃自语。 他隐约觉得。 朱成这小子,脑袋里绝对还有东西,他刚刚说的那些专业性东西,就算不全懂。 多少也有涉猎。 啧。 找机会,还得继续压榨啊。 “如果能全民推广素质教育,对于咱们大明而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国祚啊。”
朱成感慨道。 ——素质教育。 国之根基。 提升百姓的平均学问,辐射到整个大明,那将是大几百年的国祚提升。 绝不夸张。 几乎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都不会忽视素质教育。 “嗯?”
“康王殿下,你细细说。”
朱元璋捕捉到朱成的自言自语,饶有兴致的追问道。 “就是扩大咱们之前所说的‘专业考试’范围,让大明所有的18岁以下的人,强制性的学习几种浅显的专业知识。”
朱成回答道。 “有心思学的人呢,他们或许选择通过八股取士,在朝为官,就算不成为一名官员,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其对大明的贡献,自然也会变得更多。”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取材。”
——让所有人都学习,真正有才华、愿意学习的人,会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可是,其中有很多问题吧。”
刘伯温微微皱起眉头,光是一听,刘伯温就察觉到其中有许多难以实现的地方。 18岁以下的人全部进行学习。 就意味着。 要有人负担他们脱产。 以刘伯温的见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对于大明的普通百姓,男子10岁左右。 就要开始帮忙劳作。 女性14岁左右。 就到了出嫁年龄。 “康王殿下,就算学习的支出,由朝廷负担,但是这些人的生活,又由谁来保证?”
刘伯温反驳说道。 而且这个前提—— ——朝廷负责学习成本。 本身就不太现实。 朝廷哪来那么多钱? “嗯……” 朱元璋也是摸着下巴,一脸思索的表情,随后自言自语的说道。 “如果让十八岁以下的人,都放弃劳作,选择接受素质教育,这岂不意味着,种植粮食的人大大减少,粮食也要因此减产了。”
“对,不可取……” 刘伯温下意识的接话。 “那不是太好了吗!?”
刘伯温:……?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刘伯温觉得自己有些老了,都已经有些糊涂啦。 朱元璋说的话,他怎么听不明白呢!? 粮食减产? 太好了? 不行。 这次回宫,无论朱元璋说什么,刘伯温都必须请辞离官,他已经连逻辑都捋不顺了。没事没事没事 “哈哈哈……” 朱元璋自然捕捉到了刘伯温脸上的错愕,前者爽朗的大笑,拍了拍刘伯温的肩膀。 “刘先生啊,你有所不知,康王殿下发明了三种主粮——土豆、玉米、红薯。”
“有这三种主粮在,咱们大明的粮食收成翻了六七倍有余,现在咱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粮食产量过多,导致种植粮食的人,没办法将粮食卖到好价格。”
“现在让十八岁以下的人脱产,正好能够降低一些粮食产出,反倒是好事。”
“原来如此。”
刘伯温点了点头。 ——这么说,他就能听懂了。 “这也是转型的关键。”
朱成自言自语。 “从农耕型社会转型,第一问题是脱产、也就是解放生产力,之后就要进行素质教育。”
“大量的新兴产业需要员工,而员工又需要一些专业技能。”
“反正现在的情况。”
“如果继续种地,种不了几年,大明就崩了,不过还好,目前来看可以向岛国贩卖粮食,还有其他国家,只要出口的销路打开,问题倒也不大。”
“只不过……” “大好的转型机会,疯狂种地,实在有些浪费。”
“素质教育?”
朱元璋自言自语。 本来老朱只是想询问出科举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法,可谁曾想到,竟然问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 朱元璋敏锐的感觉到。 推行素质教育。 对国祚的提升,绝对不亚于丈量天下,甚至他之前做过的所有事情,和推行素质教育相比,都显得相形见绌。 “……” 朱元璋深深的望着朱成,他这十三皇儿啊,到底还会给他多少惊喜? “康王殿下,我们就先回去了。”
朱元璋站起身。 这次交流,朱元璋收获了太多东西,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去消化一番。 “慢走。”
朱成摆了摆手。 …… 朱元璋一行四人回到宫里。 御书房。 老朱坐在龙书案后。 “刘先生啊,科举改革这件事,你费费心。”
朱元璋试探着问道。 “陛下,臣恐怕……” 刘伯温微微躬身,几乎没有任何思考,便是出声说道。 “别着急拒绝,咱有个提议。”
朱元璋一摆手,打断刘伯温的推脱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