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水墨鄂州 > 第十六章:舜征三苗其实是“舜教三苗”

第十六章:舜征三苗其实是“舜教三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将功成万骨枯!公园前2040年左右,禹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治水,同时平定九州,大大扩充了帝国的疆域,如果从领土扩张的实际结果来看,禹应该也可以当仁不让地被视作战神,但是把持国事的舜帝一族的勋贵们并没因此另眼看待禹,反而处处为难针对这个新晋升的司空。因为,在这些老牌勋贵看来,如果不是禹好大喜功去治理水患,司空这么重要的一个职位怎么都不能轮到禹来担任。为了对付这些掌握国家命脉大家世族的勋贵们,禹再次想到了当时生活在鄂州一带樊国和三苗国,本来三苗国一直都是不服中央统治的,对于生活在当时长江流域中下游炎黄族的封国是三天两头的找麻烦。经过年少时那段时间的接触和相处,禹早就在心中盘算着一步大棋,他通过当时鄂州樊国与三苗国取得联系,意思就是禹族负责出钱出物资出装备,三苗国只负责出兵,目的就是不断骚扰被分封在当时湖北湖南江西河南陕西一带炎黄部落姬姓的嫡系封国。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写的《史记》里有过详细记载佐证,说三苗族活跃于江、淮、荆州,长江和淮河之间,九州中的荆州一带,大概在今天的湖北江西安徽一带。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太古时期的三苗国人还是相当守信誉的,禹部落负责承诺他们的物资和资源一到位,三苗国人本来早就对这些姬姓的炎黄封国是一肚子气,这回有靠山在朝中为其撑腰,便是更加肆无忌惮的骚扰其姬姓诸侯国家了。原本这些姬姓的诸侯国还是有一些战斗力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姬姓的王侯将相们掌握着绝对的资源和权利,一部分人为了从这些人手中讨了好处便开始阿谀奉承讨好腐化当权者们,久而久之这些姬姓王侯将相门们便开始堕落腐化失去了战斗力,一旦遇到类似于这样的异族侵犯,便开始求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中央寻求帮助。这样一来便正好符合禹之意,禹便在一次朝会是亲口告诉帝舜:“三苗还在,而且依旧强大,我没有搞定它。这件事你记着不要忘了。”

在这个气氛至少在表面上非常融洽的会议上,低调而谦逊的禹在发言的最后,抛出了这么一句。其实这句话禹不说也没什么影响,反正三苗国天高皇帝远我们也管不着它,但是,禹这么一说,舜帝就得不断的派遣掌握兵权的世家豪族的勋贵们领兵去围剿三苗国,正好禹便借此机会偷偷向三苗国传递这些世族大家的行军路布防作战计划,就这样没过几年,舜帝手下的一些精兵强将都被三苗国和禹联手干掉了,最后舜帝不得不亲自领兵御驾出征。作为一代圣君舜帝,虽说是亲自御驾亲征到了荆楚一带,但他却没有直接出兵去武力屈服三苗国,因为舜通过分析之前在与三苗的数次斗争,发展武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劳民伤财,还陷双方老百姓于水深火热当中。于是,经过一番思索他转而退求其次,寻找新的解决办法。什么方法呢?就是后来被历代传送颂的“舜教三苗”的办法,“舜教三苗”是史书记载中我国古代第一件重大民族教育事件,对后世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政策思想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成为重视以文教手段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特色民族政策思想的源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其实,舜帝当时没有首选武力解决三苗,主要是鉴于当时三苗氏族确实强大,加上当时舜帝手下能征善战的军队都被禹消耗完了,这才退而求其次的决定使用文·教·感·化与武·力征·服相结合的策略,虽说是教育感化,其实舜背地里却是大力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积蓄力量;推动华夏文化的南迁,利用文化的影响渗透,对三苗国的进行分化瓦解。《吕氏春秋·尚德》:“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根据上面这段话,舜对三苗的政策应该是采取了以德服人的策略,这种说法结合舜的个人品格和当时尧舜集团的政治、文化特点,具有很强的可信性。总之,经过三年拉拢打压,最后是将三苗国中最顽固的势力,也就是先帝尧的合法继承人丹朱击败,可见帝舜伐苗的良苦用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