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水墨鄂州 > 第二十五章:在鄂地修武事文的帝舜

第二十五章:在鄂地修武事文的帝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公元前2026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好口碑的一代圣君舜帝在湖南湘江河畔挂了。关于这段历史,《帝王世纪》中记载:“(舜)葬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

对于舜帝之死,史料上各说分纷,有的说舜帝是在南巡途中得病而亡,《五帝本纪》中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有的说舜帝是被大禹追杀途中暴毙而亡,李白的《远别离》诗中记述了“尧幽囚、舜野死”之说。经过笔者研读各种史料记载,更加相信“舜野死”于湖南之说,为什么呢?这还得从舜伐三苗一事开始说起。舜,姓姚又姓妫,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在诸冯(诸城)或者姚墟,为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禅让”为有虞氏首领。治都蒲阪(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公元前2023年,一代圣君舜帝被居心叵测夏禹挑拨,说尧帝合法继承人丹朱在鄂渚荆蛮一带过得快活得很,并与鄂地的九黎旧部三苗国走得很近,且还经常骚扰江淮一带王公贵胄等封国,大有推翻舜帝统治的意图。从古至今,帝王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见不得有人敢染指皇权,尤其是挑战至高无上的皇权权威。于是,为了他们帝王之位千秋万代,舜帝脑壳一热便亲自率军前往荆蛮鄂渚一带御驾亲征了,不过为了掩人耳目,他打的是平三苗旗号出征的,但实际上其兵峰直指的却是丹朱最后栖息地湖北丹江口一带。史籍记载,苗民“复不从化”,“苗顽弗即工。”

按:工与贡古通,即三苗之民反抗剥削,不给舜进贡。不仅如此,三苗氏族不但坚决反对由虞舜继承大位,更拥护丹朱为新的首领,与虞舜政权进行对抗。这就是典型犯帝王的大禁,早知道当时天下唯一可以与舜帝争夺帝位只有丹朱,因为他是前帝王尧的长子,更是合法的继承人,且丹朱比舜帝更加年轻,加上丹朱治国理政能力丝毫不逊于舜,一旦舜帝百年以后,要想把帝位顺利传自己儿子手中那就不那么简单了,为了一劳永逸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正好以征伐三苗的名义将其就地正法。《六韬》说:“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

在太古时期,三苗势力遍布江淮诸地,但是舜帝偏偏集中兵力伐三苗于丹水一带,可见其动机很明显。按照舜帝想法,这样一来简直是一举三得的好事,首先可以干掉自己王位竞争对手丹朱,其次可以平息数代以来的三苗之乱,最后就是以此进一步巩固自己皇权至上的威严。然而,在长期与三苗的斗争中,舜逐渐认识到武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转而寻求新的解决办法,要知道太古时期的三苗势力范围几乎覆盖整个华中区域,西至重庆市巫山县,东达湖北省麻城、大冶等县市,南抵湖南省洞庭湖北边及西南的怀化地区洪江市。《韩非子·五蠹》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韩诗外传》卷三:“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请服。天下闻之,皆薄禹之义而美舜之德。”

关于舜教三苗这个说法,笔者认为还是有些出入的,如果推测不错的话,被舜帝教化三苗应该被中原部落同化比较严重汉江流域一带鄂地归化部落,尤其是以当时樊国为中心诸三苗部落,来到鄂地之后,舜帝没有急着动武,而是使用武力恫吓,比如“执干戚舞”,就是让众多士兵列成队行,举着盾牌和大斧在阵前舞动。说白就是搞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向鄂州苗民秀了一波肌肉。不过,对苗民而言,这其实是兵不血刃地展示武力,让苗民畏惧敬服,可谓软硬兼施。从原始部落一直到现在都是以势力为尊,鄂地的三苗势力一看舜的大军境压三苗,便倍感到危在旦夕,好在最后舜还是不予攻杀,看到舜如此仁德宽厚,立马俯首称臣,这性格有点符合九头鸟的特点,其中盘踞鄂地比较有名各大势力纷纷过来献殷勤以图后进,比如西天母氏族部落,向舜进献了白环及佩;息慎氏部落,贡有弓矢;玄都氏部落,贡有宝玉;羽民氏部落,献火浣布。一看机不可失舜帝的宣传团队立马抓住机会开始抹黑丹朱的形象,他们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聚众在家里干淫乱之事,以致不能继承帝位。对这种人我决不听之任之。”

在全社会广为倡导,使三苗人们逐渐开始懂得怎样做为之有德,为美,为善,为文明,怎样做为之无德,为丑,为恶,为野蛮,从此,盘踞在荆蛮鄂渚一带的社会道德开始有了遵循的初步标准,朝着文明的方向循序迈进。对于不好对付三苗部落就将其赶到更加艰苦位置,历史上还给其取了一个很漂亮说法称“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这里的三危应该指的是现今甘肃陇南地区山地。说白就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明明打不过人家,却还要面子说是自己把人家强行迁徙过去的,这文字游戏玩的可谓有水平得很。帝舜在鄂地修武事文教化三苗,但是其所做一切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为其后继者帝禹统一江淮势力集团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期随着华夏集团力量的进一步强大,三苗与华夏两大集团间终于发生一场大战,这就是《墨子·非攻下》所载的,“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