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风起云涌卷农门 > 第五章 收获季节布谷忙 挥汗如雨榨油坊

第五章 收获季节布谷忙 挥汗如雨榨油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梅雨过后,气温日趋升高。弥漫天际的阴霾消散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碧空万里、艳阳高照。布谷鸟在空中边飞边高亢而急切地叫着:快黄快割!快黄快割……在充裕阳光的抚慰之下,远山的绿树更加葱郁,近野的麦子和油菜更加饱满。人心中一种无名的压抑也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中,不知不觉消散了。田野中忙碌的身影多了起来,甚至一些粮食不够宽裕的家庭早已迫不及待地等待天晴,好将收割了的麦子脱粒出来磨面吃。略显冷清的福寿街上行走的人也多了起来,来农具店置办农具的人也多了一些,曾祖父和蔡店东基本上每天都有一些活干。一天早饭过后,曾祖父正从作坊中向店外搬东西时,就见蔡店东匆匆忙忙地赶紧喊曾祖父跟他一起去给他哥帮忙。曾祖父以为又要去喜饼店帮忙,便准备转身去锁好店门。蔡店东则叫曾祖父不用锁门,他自己亲自到隔壁裁缝铺打招说如果有人买东西就请他们帮忙喊一声,然后带着曾祖父一同向农具店的斜对面走去,走了大约不到五十米,就来到了一家“蔡记油坊”的铺子。油坊座东朝西,面积较大,一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很宽敞的仓库,宽约七八米,深约十几米,四周都是青砖砌的墙,墙面未做任何修饰,青砖直接暴露在外,平整的墙面和砖与砖之间错落有致、平滑而洁白的石灰抹线构成了一幅别致的画面。地面也里用青砖侧身铺就而成,表层已被磨得很平整,显得有些年头了。仓库的正中间是一根水桶粗、高约七八米的圆形木柱,周身被漆成墨色,下端没入一遵直径过半米、周身刻有文字和图案的圆鼓形的石墩的凹槽中,上端直通房顶,一架东西朝向的巨形三角形的木梁被圆柱分为东、西两半,木梁的横条支架和倾斜的辐条全部通过榫卯结构搭载在圆柱上,站在房子内从侧面看,如同一把撑开的的大伞的剖面图:木梁的两个倾斜框架如同伞面、辐条如同伞的骨架,而那圆柱如同伞柄,将整个房子支撑着,是名副其实的“顶梁柱”。仓库的左边和后墙边堆积有一些用于榨油的作物种子,如油菜籽、花生、茶籽等,仓库的右侧整齐的摆放着两排长长的木架,木架分为高低不同的好几层,每层上都整齐的摇放着渡有土黄色釉面的瓦缸,虽然盖着盖子,但阵阵食用油的香气透过盖子阵阵飘出。木架旁靠近大门入口处则堆放着一排排一人来高,榨过油之后余下的各种油料的圆形油饼,旁边斜靠着几架拉物用的木辕木轮的独轮车。食用油的作用很大,而油饼的用处也不少:各种油饼被粉碎发酵之后都是很好的有机肥;花生、芝麻和菜籽榨油产生的油饼富含大量的蛋白质,粉碎浸泡之后是很好的饲料;茶籽榨油产生的油饼粉碎后煮的水可以作药物使用:用来洗头可以除去头上虱子,撒入农田可以除去田中的一些害虫和蚂蝗。仓库后面的墙上左右对称开了两孔一米多宽的门,右侧的门紧闭着,出了左侧的门再往后走,看见的是另一栋类似结构的大仓库,不同的是仓库里陈列的器物。前后两重仓库并非直接相联,彼此相间三米多的距离。在两栋仓库交界处的中间形成一个两米见方的天井,天井的四周和底部由鹅卵石砌成,因长时间雨水的冲刷,石头表面早已变得青黑并布满了青苔,井底还有两只手掌大小的断板龟,颜色和井底石颜色已混为一体,听到有人走过还时不时抬起脑袋四处张望,许是长时间生话在这嘈杂的环境中早已变得很大胆了。天井的左手边余下一条一米多宽的通道后,剩余的空间被依墙盖成了一间小批屋,批房顶上的瓦片刚好和两重仓库的瓦沿联结成一个整体并略向前延伸,下雨时雨水刚好被导入天井中;天井的右侧是用两根柱子支掌着一个凉棚,棚下靠天井的一侧也是一条通道,通道旁则是一口室内的水井。经过天井两旁的通道再向里走刚好对着后面仓库的两眼门,这两眼门恰好与前排仓库的两个后门相对,这样刚好便于搬运榨油的物品和较长较大的物体。进入后面的仓库,最引人注意的是置于仓库内的设施:进门左侧是一个直经约三米的大碾盘,离地面高约半米,正中间一截圆形木桩,木桩周围一圈由三块圆弧形巨石围成一个整圆,圆形石块的上表面被向下凿出了一个宽约一米,深超过二十公分环状的石槽,石槽中横卧着一个高近一米,直径近六十公分,一端稍粗、一端略细的一个石碾子。碾子上套着一个梯形的木架子,略窄的一端对看石槽圆心,略宽的一端朝石槽外面,架子靠近石槽中心一端的边框上联有一根带铜圈套头的木头,铜圈正好套在碾盘中心的木桩上,这样恰好能将石碾限定在石槽中作圆围运动面不会脱轨。架子朝石槽外的一端的边框上有一根一米左右,被磨得光滑的手柄,则是用来推动石碾用的。石碾盘的最外面竖直朝地面上钉了六根粗木桩,用来固定三片碾盘石使它们紧密拼接在一起,防止发生移动。越过碾盘向后走,并排着两根用粗麻绳悬挂于房屋横梁之上有碗口粗用来撞击木楔的撞击木,撞击木两端都套了个铜环,浑身沾满了油渍,如同上了一层明漆,离地约一米,左边一根撞击木三米多长,靠右边的一根撞击木两米多长。在撞击木的后面是两架巨形的木油榨:将直径近八十公分的枫树从中间一剖为二,再分别在两半树的中心掏出直径约五十公分的半圆柱形凹槽,树的两端各留下一截不挖槽子。制作好之后将一半带槽的木头剖面朝上固定在离地一尺多高粗木头支架上,一端稍低一端稍高,在低的一端凿出一个孔便便榨出油流淌出来,这便形成了木榨的下半截。粗木架由碗口粗的整木制作,一端坚直地深埋在青砖地下,另一端则高出地面一米多,如此四根立柱分列在木榨两侧,使木榨不会前后晃动,两两相对的立柱上面分别安有一个粗木横档,正好将下半载木榨稳稳的向上托着。在下半截木榨的剖面两端横放两截方木,再将另一半带槽的木榨剖面朝下反扣上来,然后从粗木支架的隼眼中插入两根横木,便可将上半截木榨与下半载紧紧合在一起,中间间隔的方木所留下的空隙正好用来榨油时插入木楔的。为了防止撞击木楔入木楔时木榨前后摇晃,四根立柱在前后方向上都加装了倾斜的粗木帮衬,帮衬木末端也深深的扎入地面之下,形成稳固的三角形,在靠后墙一侧的帮衬木末端还压了重重的青石板。为了加强支架在左右方向上的支撑力,在木榨的两端分别放了一块近一米见方的青色巨石,确保木榨稳固无虞。左侧稍长的木榨长三米多,内部空腔长度近三米,一次能装入约五六十个油饼;右边的木榨稍短,长两米多,内部空腔长度近两米,一次装入油饼约三四十个。两个木榨联同帮衬的木桩和青石一字排开,将七八米宽的仓库后半截塞得满满当当。后来听蔡店东的大哥介绍才知道:左边较长大的榨被他们称之为大榨,是用来榨取菜籽、花生、茶籽等食用油的;右边较小点的榨被他们称之为小榨,是专们用来榨取皮油(又叫木子油)、桐油、蓖麻油等非食用油的。两个榨常年基本没怎么停:有时将别人送来的油料加工而收取一点加工费用或用适量的油和油饼来抵扣加工费,有时加工收购来的油料或者用食用油兑换来的油料。仓库的右侧靠近入口一端则有两座土灶,靠里一座土灶由青砖和石灰砌成,一口大铁锅边沿刚好与灶台相平,锅上盖一块厚实的方木板,木板正中对着铁锅中心处开了一个一尺左右的圆孔,锅中烧开的水正从圆孔处往外冒着白色的水蒸气。两个上穿粗布坎肩,下穿粗布长裤的壮汉正抬着一个一米高、半米粗的木甑站在大土灶的台面上,准备将甑移到木板中心的气孔上蒸。相距两米左右靠外的一座土灶比较高,一口近乎半球形的大铁锅三面被圆弧形砖墙围着,锅上方悬着的粗麻绳系着一个巨形的T字形带圆弧的铁铲,这便是用来炒油料的大炒锅,一次可以炒作近百斤油料。两座灶的烟囱均是靠仓库的右侧的墙爬墙而上,灶门相对而开,刚好让一个人可同时给两个灶添柴火。在两座灶旁的空旷处,从房顶垂下两截粗麻绳,绳子上已经沾满油渍乌黑发亮。绳子下方有一块近两米见方的青石板,上面留有一层细碎末,旁边还堆着几堆半寸多宽、直径约半米,用来制作油饼的铜环,一个个表面乌黑,足有百个之多。仓库靠近天井的这面墙边,位于两眼门之间处立着一架木质风布机和一架室内踏碓,一位中年人正在手摇风布机的叶轮对油料籽中的壳、叶等杂物进行分离。这位中年人便是蔡店东的大哥,也正是蔡记油坊的主人,和蔡店东高矮差不多,但比蔡店东壮实,一脸的胡须茬、满脸黝黑油光焕发、袒露的手臂肌肉遒劲。看见蔡店东和曾祖父进来,蔡店东的大哥停下手中的活,转过脸来对蔡店东说:“老三,快来,正缺人手呢!请的俩伙计临时有事来不了,今无实在忙不过来。”

两个抬甑的年青人也走了过来与蔡店东和曾祖父打招呼,他们是蔡店东大哥的俩儿子,与蔡店东大哥的体态差不多:面黑多油,手脚强健,许是长年体力劳作的结果。寒暄过后,众人劳作开始了:蔡店东和曾祖父两人负责将油菜籽在风布机上进行净化分离和将炒熟的菜籽置于碾盘中碾碎,蔡店东的大哥则主要负责炒锅,蔡店东的两个侄子则主要负责蒸料和做饼胚。其中风布机和碾盘上的活儿比较简单,有力气基本就能干好。风布机是将生的菜籽中的杂物或空壳与菜籽分离开来,碾盘一则是将炒好的油菜籽置于石碾下压碎,时不时的将上层和下层翻动一下一,遇上需要将箩筐里的菜籽倒入风布机或碾盘时,蔡店东便同曾祖父相互搭把手。蔡店东的大哥则立在炒锅旁,双手握住炒锅中那柄巨形的锅铲在锅中不停的翻动锅中的菜籽,完会离不开身,偶尔掀起搭在肩头的如同油毡的灰黑毛巾在额头和脸上上拭去汗水,汗水是被揩去了,毛巾上的油腻倒是涂在了脸上,使得原本黝黑的脸脖上更加黑暗了。炒油料需要经验和技术:炒嫩了虽然出油率稍高些,但榨出的油不够香、保存的时间短容易变质产生哈喇子味儿,且食用时特别是用这种油炸食物时,因油中含有水合物而易产生大量泡沫,泡沫中的水变为水蒸气时会带走部分油也随着挥发了,感觉这种油损耗得特别快。当然火太大或者是炒老了又容易将油料炒糊,这样榨出来的油香中带着一股糊味,且油的颜色发暗发黑,味道尝起来略有苦味,从健康角度来看会产生苯并芘之类的致癌物质,长期食用对人身体有害。炒锅中不时有菜籽因炒爆而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也时不时听到蔡店东的大哥喊道:“加火、加火”、:“火大了、火大了”……他的一个儿子听到喊声后则忙不迭的向炒灶的灶堂中加柴火或者是将柴火从灶堂中抽出来。当菜籽被炒得通体乌黑发亮,眼看着油就要从外壳上渗出来,并散出阵阵香气时就炒好了。炒好的菜籽转移到碾盘中碾碎后,就上蒸锅上蒸。蒸料是在为了在高温条件下让油料中的部分物质如蛋白质变性而固定下来,同时使油脂的粘度降低而利于榨油时将油挤压分离出来。蔡店东的俩侄子将已经磨碎并装在箩筐中的熟油菜籽,用木制的铲子装入木甑,打出几个气孔后开始上蒸,当木甑上方盖子边沿有大量白色蒸汽溢出且散发出油料的香味时就蒸好了。只见兄弟二人分别拿上三个铜环叠在一起后,从草堆中抽出一把一端已经扎在一起的干净稻草,将扎好的一端朝下放入铜环中,再将没有扎的一端向四面八方呈辐射状的分开,使稻草均匀分布呈一个圆盘状,刚好将下面的铜环覆盖住。然后用木铲将蒸好的、热气腾腾的油料铲入稻草上,并让油料充满铜环所圈空间的每一个空隙,穿上制作油饼时专用的鞋子,手拉上方垂下的麻绳,站在装有油料的铜环上用脚到边到角地踩上一遍,将铜环内的油料压紧压实。接着将伸到铜环边沿外的一截稻草向铜环中心弯折收拢后,再用脚踩上一通,稻草便全部粘在油料的表面,同时交织的稻草如同一张细孔的网将油料严严实实的包裹在里面,使铜环内零碎的油料形成一个整体,油饼的胚子便就作成了。只见他们在做好的饼胚上盖上一个木盖子,压住上表面后将饼向旁边移了一下,同时小心的取下两个铜环,只留下一个铜环圈在油饼上起固定作用,接着动手制做下一个油饼,做好的油饼叠放在一起,慢慢摞起了一米多高。当所有蒸炒过的油料都制成了油饼后,大约有一百多个,堆放在下青石板上如同一座小山。油饼制作完成后接下来便开始榨油了,众人协手将左边较长的木榨上的横档、横档上的楔子以及油榨上半部分的盖子拿开后,先在木榨榨堂的最左侧放入几块老油饼(前面已经榨过油的饼)做底,再将新作的油饼连同铜环一起慢慢并排放入榨堂,塞入了五十多块油饼,差不多已经塞满榨堂时,众人合力将油饼往左推了几下,榨堂便又挤出了一些空隙,接着又强行加塞几块老饼在里面。调整好右端的间隔用的木料之后,合上油榨的上盖,恰好将油饼的上半截都盖在里面,在油榨的盖上压上横档后再往横档两端预留的孔里楔上楔子,使横档牢牢固定住油榨的上盖而不会移动。准备工作做好后,众人齐动手并一边发出“嘿呦”之声一边拉动撞击木,开始往夹在油榨上下盖子间的间隔木和油饼之间楔入半米多长、十公分见方、一端稍宽一端稍窄点儿的木楔。刚开始楔入两块木楔还没有多大的变化,随后随着楔入的木条的增加,榨堂中的油饼上便有油滴从表面渗出,并且油滴越来越大、越来越密集,顺着铜环流入榨堂中,最后汇成股从榨堂左端的小孔中如细流般流入盛放成品油的瓦盆中。如此劳作了半个多小时,堆积在地上木楔差不多都被楔入了榨堂,油饼并排在榨堂中的长度几乎不到榨堂总长度的一半时,便停止继续楔入木块,油饼上仍在不停的向外滴油。如此让油饼在榨堂中沥油需要沥上两个多小时,直到没有油从油饼上渗出来时,这榨油饼的油才算榨取完成了。午饭过后,卸掉中午那榨已经被榨干油脂的油饼后,又往里塞了滿满一榨堂油饼胚子,重复一遍上午榨油的工序后,蔡店东和曾祖父便回到了农具店,忙自己手头的活儿。曾祖父已经慢慢习惯了这种时而去喜饼店帮忙,时而去油坊帮忙的生活。在与蔡店东的大哥、二哥接触的过程中,曾祖父也见识了很多他们做买卖的方法,相比较而言他们都比蔡店东吃苦耐劳,做买卖也灵活很多。地处经济落后和商业不发达的山区,加工行业还有一定的市场,蔡店东的大哥和二哥便适应当地的形势,很多时候采用物物交换的形式实施商品交易:比喻,只要顾客有需求,可以用钱购卖喜饼或食用油之外,还可以用小麦、大麦和大米来兑换相应数量的喜饼,用油料兑换相应重量的食用油或油饼,解决顾客的燃眉之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