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水墨鄂州 > 第十四章:常怀感恩之心是太古鄂人基本素养

第十四章:常怀感恩之心是太古鄂人基本素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不论处在什么样年代,权利斗争从未停止过。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000左右,虽然分封在鄂州地界的樊国樊氏一族在国君樊仲文的铤而走险下侥幸和有着皇室血脉的鲧搭上了关系,并且在新一轮王权争夺战中站对队伍,好不容易在为樊国的未来赢得了一定发展空间,但是这一切胜利果实都是建立在和自己有些本根同源的三苗族的支持之下的实现。中华文化里有一种见不得穷人吃肉坏毛病!当樊仲文带着樊氏一族向南往襄阳一带发展地盘和经济时,作为军事同盟三苗国则负责扫清樊国在经济发展中障碍,比如武力干涉攻伐当时鄂州附近阻挡樊国发展步伐其他异族和别国,或者打前战带着当时硬通货陶器,直接上门推销以换取物资和能源。这样一来,那些打又打不赢,发展又跟不上速度,却又想着坐享其成的老牌皇亲国戚封国便编造各种谎言和借口向中央当权者们诋毁诽谤打压樊国和三苗国。因为樊国背靠了尧这颗大树,当时负责荆蛮一带军事事务的虞国君主舜便只能将矛头对准毫无背景和靠山的三苗国,然而荆楚一带错终复杂关系令舜几次亲征都出师不利,但是舜却以此在普通群众和掌权勋贵们中树立起了自己威望来。随着舜领导的虞国威望和势力日益扩大,作为曾经炎帝部落后代同样对皇权起了觊觎之心,公元前2100年左右作为权臣舜用治水不力的计谋除掉了当时尧帝手下最为得力,且最为忠诚的干将姒鲧。这件事《山海经·海内经》中是这样记载的:“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杀人诛心!舜用计除掉鲧后,还用舆论的力量将其与欢兜、三苗、共工定为“四凶”。随后又耍心机将尧身边的支持者一个个剪除清算掉,之后还将一代圣君尧帝给囚禁了起来,同时还逼迫其禅让帝位给自己。关于这一段历史,古书《竹书》中有过明确的记载,那是“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以及“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可见,尧是想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并不是舜,只不过没有斗过舜,无奈禅位给他。所以,我们一直传颂尧的伟大,禅位给一位异姓王舜,而事实上是被逼无奈。曾经显赫一时的皇亲贵胄鲧在权力斗争中都成牺牲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担心鲧部后代成长起来报复的舜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随手又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所属部落族群男的悉数流放到蛮荒之地,女人则为奴为婢,其中隶属于鲧的嫡亲直系部落禹便被流放到了现在江汉平原的荆襄一带,不过这些地方在太古时期都是千里漳毒泽国的不毛之地。无巧不成书!经过几代樊国国君的励精图治,当时樊氏一族的势力已经基本在荆襄一带巩固了下来,按照太古时期的生存法则,像禹这群被流放没落勋贵就算是没有在权力斗争中被干掉,一旦流放多半都是九死一生,因为地处类似于荆楚这样蛮荒地域生存部落基本都是太古大战中古族后裔,他们对中原王朝统治者可是恨之入骨哦,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啃其骨。不幸中的万幸,被流放的禹部碰到发展中樊氏一族,得知恩人鲧的遭遇后,樊国向南扩张野心开始收敛了许多,行事也再次变得小心谨慎起来。不过,对于曾经贵人樊氏族人当然是当然奉若上宾的款待和照顾,在鄂州生活过人感情总是丰富些,常怀感恩之心是鄂州人基本素养,少年禹便是在千里泽国荆蛮一带长大的,不然后来其登基称帝后也不会赐樊氏这一个九黎部落破落古族为皇亲国戚的赢姓,当然这是后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