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水墨鄂州 > 第38章 夏朝帝杼死都怕鄂州的苗蛮卷土重来

第38章 夏朝帝杼死都怕鄂州的苗蛮卷土重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公元前2050年到公元前1960年间,就在华夏族与东夷族为谁是中原地区真正的主人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与其一水之隔的鄂地苗蛮和湘江河畔的南蛮也摩拳擦掌的干了起来,原因吗也是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因为是鄂地的苗蛮处心积虑率先发起进攻,因此在战场上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尤其是鄂地苗蛮在完成战略纵深推进任务中表现得相当出色,不仅奇袭南蛮与苗蛮之间的门户地域(现今的岳阳地区)成功,在获得了大量辎重物资补给的同时,还快速的消化战斗成果,比如安抚当地原居民,获得当地世家的支持,以及完成兵力调配部署等等事情。当然这些事情不可能是一撮而就的,有可能古岳州地界的原居民和世家早就和鄂地的苗蛮有联系,亦或说鄂地的苗蛮早就把当时南蛮的岳州之地渗透得跟个筛子一样,就如同“武观之乱”中对西河地区的渗透,不然在那样莽荒时代想要在极短的时间里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件很难的事情。此时话又说回来了,鄂地的苗蛮的湘江河畔的南蛮之间打得天翻地覆之时,有可能正是华夏族们所期望的,因为此时分身乏术的华夏族真的担心鄂地苗蛮,或者南蛮和东夷联合起来背后捅他们的刀子。不巧的是“天助夏族也!”

鄂地苗蛮和南蛮竟然也有神仙打架的时候,这样他们夏族就可以倾尽全力与东夷族一战,如果战场秩序进展得顺利的话,夏族统治者还可能上演一出“河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就是等你们打得两败俱伤之时,待我收拾完了东夷族后,回过头来下一个收拾的就是你们两家蛮夷。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娰杼辛劳一生终究没有灭掉东夷族,反而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公元前1964年在位四十一年的帝杼走完了人生旅程。死不甘心的杼临终前的把儿子槐(娰槐)叫到床边谆谆告诫“夏复国未至百年,百废待兴,你继承帝位后一定要铭记天下为大,爱民亲民,内施仁政,外御强敌,我们娰家灭了东夷,在南方却仍存在九夷部落,他们才是我大夏的心腹大患”。撒手人寰的杼将一个蒸蒸日上的夏帝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槐——夏第八代君王。姒槐,又名姒芬,夏主姒予之子,这个君王文武兼备,并遗传了季杼的侵略因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夏朝势力继续扩张,夷族都来朝拜。《竹书纪年》记载:“三年,九夷来御。”

九夷是东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夏后氏的关系一直若即若离。《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下有“由是服从”四字,表明夏后氏在政治上给九夷部分族长“加爵命”,亦即政治笼络方式,强化对他们的控制。帝芬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同时夏朝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夏代最辉煌的时代在帝芬时来临。这时,九夷来朝。槐树之花的黄色象征夏王室,槐树之花开花时节在夏天,因此槐树之花就是夏朝之花。帝槐又名帝芬,这也是指花朵芬芳之意。所以帝槐名号告诉我们,他在位的时代,是夏朝的“槐黄时节”,是夏王朝之花盛开的时节。槐是夏朝中期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发明了囚禁人用的“监狱”。《竹书纪年》记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圜土是夏朝监狱的通称,因其或是挖在地下的圆形土室或是筑在地上的圆形土屋而得名。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夏朝自启以后就不见鄂地三苗的记载,就连有苗这个称呼也是少之又少,直到帝杼去世临终前一句话透露出了曾经的三苗部确切所在,他说夏族人并不惧怕东夷族的威胁,倒是担心九夷族卷土重来。这说明在夏朝时期,三苗部落与华夏集团在争霸的过程中失败以后,便化整为零慢慢分解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鄂地苗蛮最为有名,其它部落例如《后汉书·东夷传》中载:“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后世很多古书上习惯将九夷称之为“九黎”,九黎最早居住在北方,后来山西山东河南的炎黄两个部落夺了黎人的地盘,把他们赶到南方,分解成了九大部落联盟居住在江淮一带,而这江淮流域曾经就是三苗国的势力范围。由此说明帝杼在担心不无道理,一旦他们之间再出现一名雄主,把九夷部落和鄂地的苗蛮再次化零为整的联合起来,夏族就可能被抹去成为历史。毕竟,双方从太古时期一直打到现在,你来我往的打了数千年都没有互相征服过谁,那种伤痛应该是烙印在骨子里的害怕。当然,这些都是笔者个人的猜测而已,没有足够的历史记录作为印证,什么苗蛮,什么九夷都只是浮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